苏教版三下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下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ID:41346546

大小:42.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22

苏教版三下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_第1页
苏教版三下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_第2页
苏教版三下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_第3页
苏教版三下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_第4页
苏教版三下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下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了“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本单元教学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条件到问题的推理从已知条件入手,有条理地研究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利用已知条件及其相互关系,陆续得出新的数量,逐渐向所求问题逼近。某种程度上说,条件之间的联系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因为根据两个相关联的已知条件,能够算出一个或几个数量。如,已知男同学20人,女同学5人,可以得到男、女同学一共25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15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4倍……得到的这些数量中,某一个可能是解决稍复杂问题所需要的数量。所以说,研究并挖掘条件之间的联系,是为解决问题寻找新的资源。

2、问题到条件的推理从所求问题入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已经具备。如果某个需要的条件暂时还不具备,就想方设法先求出它。像这样沟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逐渐向实际问题里的已知条件靠拢,也是积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往往具有针对性,如,求男、女同学一共多少人,一般用男同学人数加女同学人数,需要知道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又如,求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一般用上衣价钱减裤子价钱,需要知道上衣的价钱和裤子的价钱。所以说,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能够较快地理出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步骤,是解决问题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从条件向问题推理与从问题向条件推理,都是数量关系的推理

3、。虽然它们的推理起点不同、方向相反,却在解决问题时相辅相成、结合着运用,都是常用的思考策略。尤其在解答三步或更多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如果既考虑已知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又考虑所求问题与需要条件之间的必要性,能有效地“化简”复杂的问题。如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每袋大米重75千克,每袋面粉重25千克,一辆载重量5吨的卡车装了40袋大米以后,还能装多少袋面粉?如果从条件想起,根据“每袋大米75千克”和“装了40袋”,能够算出“装了3000千克大米”;如果从问题想起,根据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还能装面粉的袋数=还能装面粉的千克数÷每袋面粉的千克数”,得出需要先算“还能装多少千克面粉”。这样,解答原来

4、的实际问题就聚焦为“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已经装了3000千克大米,还能装多少千克面粉?”这是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很容易解决。本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具体安排如下表:例1初步体会从问题出发的推理过程,解决有三个已知条件的、求还剩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例2应用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解决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求一共多少或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从表格里可以看到,教材编排遵循“策略”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学习策略;先体验策略,再运用策略,逐步达到掌握策略的目的。教材主要编排求一共多少、还剩多少、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适宜从问题出发进行推理,学生很熟悉这

5、些数量关系,有助于他们初步学会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进而形成思路、掌握策略。(一)首次教学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加强对学生引领的力度,凸显思路的特点和方法例1第一次教学从问题出发的思考,用图画分别给出两套不同的运动服价钱130元和148元,两顶不同帽子的价钱16元和24元,两双不同运动鞋的价钱85元和108元。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带300元钱,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能剩下多少元?”实际问题给出的已知数据很多,如果仍然从条件出发向所求问题推理,能够提出许许多多问题,而大多数问题都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中间问题。所以说,使用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效率很低,应该更

6、新思路,换一个角度,换一条线索来分析数量关系。从问题向条件推理,所求问题是推理的切入口,已知条件是推理的归宿。首先要找到所求问题,并正确理解问题的含义;接着要分析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依据数量关系式确认需要的条件,确定应该先算出的中间问题;然后才能列式计算,检验得数,给出答案。例1按照人们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把例题的教学设计成四个板块:找到并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列算式解答、回顾反思解题过程。1. 正确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学生已经知道,买东西的时候,如果付出的钱多于物品的价钱,应该找回一些钱(即剩下一些钱),其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例题要求“最

7、多剩下多少钱”,这里为什么用“最多”这个词?怎样使剩下的钱最多?都是理解题意必须弄清楚的。教材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思考:买不同价钱的物品,需要的钱数不同。如果买价钱便宜的物品,需要的钱少;买价钱贵的物品,需要的钱则多。如果付出同样的钱,买价钱便宜的物品,剩下的钱多;买价钱贵的物品,剩下的钱少。于是明白,解答“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要购买价钱比较便宜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应该看到,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具有上述的认识,课堂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