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种群和群落

8-2 种群和群落

ID:41359877

大小:354.5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8-22

8-2  种群和群落_第1页
8-2  种群和群落_第2页
8-2  种群和群落_第3页
8-2  种群和群落_第4页
8-2  种群和群落_第5页
资源描述:

《8-2 种群和群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节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核心问题:种群数量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取样调查法: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植物——“样方法”动物——“标志重捕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新生或死亡个体数年初总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某个有200个个体的种群,在一年中有40个个体死亡,该种群的死亡率是多少?3、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1)增长型:幼年个体多

2、,老年个体少种群处于发展期,种群密度越来越大(2)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适中。种群处于稳定期,种群密度相对稳定(3)衰退型: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种群处于衰退期,种群密度越来越小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牛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蚂蚁、蜜蜂小结: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2)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出生率、死亡率——直接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则通过影响影响种群密度。出生率(3)其他因素:

3、气候、捕食者、传染病、人类活动等迁入、迁出二、种群数量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种群数量出生死亡+—迁入迁出+—1、种群在无限环境下的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假定种群起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恒定,为前一年的λ倍则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t=N0λt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的一定时期内虚线:理论上的“J”型曲线实线:实际增长曲线2、种群在有限环境下的S型增长曲线条件:在自然环境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结果: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率下

4、降。K值:环境容纳量N=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大a:J型曲线,过度繁殖b:S型曲线,适者生存阴影部分:环境阻力,生存斗争3、两种增长曲线的比较“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保持稳定有无K值有K值无K值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四、生物群落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群落)。资源合理利用:最适捕捞量害虫防治五、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包括:(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5、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1、生态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可能会停止。预测鹿群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A、种群数量和密度B、鹿群的年龄组成C、鹿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B2、在下图的4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种群灭绝可能性最大的是:ABCD老龄组生殖年龄组幼龄组D3、CCTV“人与自然”节目报道:1998年8月,湖北某麋鹿自然保护区将1只雄麋鹿和7只雌麋鹿放出保护区,回归大自然。经过一年多追踪观察,

6、这些麋鹿已经适应自由生活。根据以上材料请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无意外灾害,这些麋鹿将发展成为一个自然种群B、这些麋鹿表现出的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内该麋鹿种群的密度将增大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要受到生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B4、下图为一种生物的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A和种群B未来数量变化趋势是:A;B。(2)有一种外来生物入侵,并以种群C的幼体为食,请画出种群C年龄组成的变化曲线。个体数年龄个体数年龄个体数年龄ABC5、某市(包括郊区)每年都

7、要定期进行一次投放毒饵的灭鼠活动。则:(1)灭鼠一周后,城区老鼠种群的密度比郊区。(2)如果在一次灭鼠活动中,郊区的老鼠约被毒杀了一半,你认为这次灭鼠活动有没有取得好的效果?(3)通过严密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老鼠天敌等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杀灭老鼠,从根本上限制老鼠种群的数量。请从种群增长模型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点。6、将5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样品酵母菌数量(个/mL)pH112104.828205.431

8、2103.7410005.0(1)表中样品取样先后顺序为。(2)对酵母菌而言,10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3)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7、下列排列符合生物进化大致过程的是:A、需氧型生物→自养型生物→厌氧异养型生物B、厌氧异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需氧型生物C、自养型生物→厌氧异养型生物→需氧型生物D、自养型生物→需氧型生物→厌氧异养型生物B8、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