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_(一)[1]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_(一)[1]

ID:41504344

大小:45.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8-26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_(一)[1]_第1页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_(一)[1]_第2页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_(一)[1]_第3页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_(一)[1]_第4页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_(一)[1]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_(一)[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一)高三语文组张文超张小剑教学课题文言文翻译课型探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巩固课内文言语句的翻译,强化翻译基本功。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文言语句翻译的合作探究讨论,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言翻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通过对课内文言语句翻译的合作探究讨论,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难点通过文言翻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课内预习案一、文言文翻译相关知识1、文言文准确翻译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载体,尤其是那

2、些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作品,其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让我们折服。当然把握这些精华是建立在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加大了对文言文的主观题的考查,体现着《语文教学大纲》“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但是现实是很多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中丢分。文言文丢分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古代专有名词强行拆开翻译,古今异义词不分,漏译,误译,无实义的虚词该删的不删,该补出的内容没有补出,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或者增添的不恰当等等。

3、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

4、为辅。3、文言文翻译的目标文言翻译应达到的标准:“信”、“达”、“雅”。(1)信——要求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2)达——要求明白通畅,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3)雅——要求造句考究,文笔优美。二、自主学习1、复习《劝学》《师说》《赤壁赋》,准确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并能灵活翻译2、探究总结:文言文翻译失分的原因在哪能里,错误有哪些类型?3、准确翻译下列句子,对照译文,合作探究,寻找翻译的具体方法。(一)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蟹六跪

5、,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孔子师郯子、苌虹、师襄、老聃。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6、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根据加点字的翻译,合作探究,得出规律:(二)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3.根据加点字的翻译,小组合作探究,得出规律:(三)、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舳舻千

6、里,旌旗蔽空。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根据语句内容、译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规律:(四)、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根据加点字翻译,小组合作作探究,得出规律:(五)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5、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6、固一世之

7、雄也,而今安在哉?根据句式翻译,小组合作探究,得出规律:(六)、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根据译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规律:三、探究总结:文言翻译的规律:言文文意理解题规律突破[2007-2-149:58:00

8、By:槐存] 1推荐       【考点探秘】纵观近几年高考卷,尤其是2005年全国16套试卷和2006年的17套试卷,我们很容易发现,在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稳亦有变的大趋势下,最后一题几乎都是文意理解题的模式也渐渐定型。下面以2005、2006年试卷为例说明:从命题

9、形式上看,全国除上海试卷一直是采用两道文言文阅读大题,且题型均采用主观题的考查形式外,其余试卷全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从题干表述方式上看,大部分试卷均采用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的“对中选错”的表述方式,唯有2005年天津卷是“下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