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案3

《跷跷板》教案3

ID:41553875

大小:56.1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7

《跷跷板》教案3_第1页
《跷跷板》教案3_第2页
《跷跷板》教案3_第3页
资源描述:

《《跷跷板》教案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跷跷板》教案教学内容课本第20、21页。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2、经历比较活动,增强轻重的生活体验。3、通过说一说、捞一掳、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4、通过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彫仪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有兴趣吗?下面老师要请坐得最好的一个同学來做我们的小演员,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请同学们仔细

2、观察我们小演员的动作和表情,首先让小演员两臂侧平举。然后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一个空书包,一个装有书)依次放到手臂上。提问1: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一只手臂没有反应,一只手臂晃动)咦,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不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2个书包放上去,会有不同的反应呢?这说明什么问题?(一个书包轻,一个书包重)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板书课题轻重)我们在教室里玩游戏很热闹,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们也很热闹哦,我们去看看吧!原来2、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仔细看一看

3、,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1)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2)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引导学生说出跷起來的轻,压下去的重,如果学生说不出來,及时发问:咦,小猴为什么跷起來了?)(3)谁能用最简单的话來说出两只小动物之间的关系吗?比如说谁比谁轻,谁比谁重?(多让孩子说)3、同学们说的真好,那我想考考大家,你还能在教室找出,并说说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1、用观察法比较轻重。(1)师出示一颗衙萄和一串衙萄,你能关于“轻重''提一些问题吗?并试着解决吗?(多的重,少的轻)(2)师再出示两颗

4、葡萄和一个苹果,让学生提问和解决。(人的东西重,小的东西轻)(3)方法回顾。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比较?(观察法)2、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1)小朋友,现在老师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帮帮我吗?看一下老师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你能看出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4)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來,再请2—3名同学抹一抹,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5)你们想不想抹一抹,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八说,再交

5、换东西据一据。(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3、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轻重。(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2)猜一猜:谁轻谁重?掂一掂:谁轻谁重?不管是猜一猜,还是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4)岀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5)分小组活动。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抓一抓,再

6、后老师要请表现最好的几组小朋友到老师这來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6)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①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②再掂一掂、称一称。③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据一据、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1、出示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3、第3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

7、谁最重?为什么?4>第4题。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四、课堂小结,重点回顾比较轻重的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