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宜黄戏的保护与发展的探究

对宜黄戏的保护与发展的探究

ID:4162060

大小:34.9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29

对宜黄戏的保护与发展的探究_第1页
对宜黄戏的保护与发展的探究_第2页
对宜黄戏的保护与发展的探究_第3页
对宜黄戏的保护与发展的探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宜黄戏的保护与发展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宜黄戏的保护与发展的探究[摘要]宜黄戏,作为地方大戏种,已于2006年5月份列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06]18号文件),也是我省19个项目之一,这个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种,其主要声腔“宜黄腔”(二凡)是京剧、赣剧、汉剧、徽剧等著名剧种二黄腔的前身。其学术研究价值、艺术价值、演出欣赏价值在中国戏曲史上,至今仍然不可替代。但是,由于长期的历史社会发展因素,宜黄戏面临着许多的发展障碍,其抢救保护更是面临着些许困难。基于对此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集成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

2、明建设,打好这个抚州市的文化品牌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宜黄戏;继承与发展;保护宜黄戏起源于江西省宜黄县,宜黄县位于江西中东部,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宜黄早在明代中叶,就成为江西地方的戏曲中心,被称之为“戏乡”。宜黄戏,不仅是宜黄,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独有的古老剧种,她植根于宜黄的泥土中,集中反映了当地的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她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以及艺术价值。而现今的宜黄戏正在面临衰竭,继承、保护以及发展等问题刻不容缓。本文正是通过对大戏种。一、宜黄戏的发展概貌宜黄戏,地方戏大剧种。旧城宜黄班、明末清初开始专唱“宜黄腔”。清末以

3、后,吸收了其他乱弹的声腔综合而成的宜黄戏剧种。主要流行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至赣东北,赣南和福建闽西一带。民国期间,宜黄已无专业班社的设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宜黄县为了恢复这个古老剧种,于1956年正式定名为宜黄戏并正式成立专业国营“宜黄戏剧团”。宜黄戏以“宜黄腔”为主要唱腔。主要是在明末清初,由在南方流传的甘肃“西秦腔二犯”演变而成。最初为为笛子伴奏为主,到清乾隆初年,“宜黄腔”废唢呐,改成胡琴为主的演奏方式,形成了之后广为流传的“胡琴腔”。“宜黄腔”产生之后,在各地广为流传,并为当今的江西地方大戏剧种等吸收,例如豫

4、剧、东河剧、宁河戏等等。“宜黄腔”兴起之后,不仅在江西省内广泛流传,甚至在安徽、湖南、浙江绍兴、北京、广州都皆有宜黄腔的广泛记载。正如清代乾隆四十九年李调元所著《雨村剧话》所云:“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宜黄腔最初是传至安徽,并落地生根,成为著名的安庆二黄,之后以安庆为枢纽,分数路扩散:一路东至江苏的扬州(见清棣《扬州画舫录》乾隆十六年刻);一路由西至湖南的澧州(见清王德甫《使楚丛弹》为乾隆五十六年事);一路由北至北京,如清爱新觉罗·昭槤在其所著的《啸亭杂录》中云:“近日有秦腔、宜黄腔、乱弹诸曲名。其词淫亵猥鄙,皆街谈巷仪之

5、语。”另一路由安庆朔江而上至湖北黄州,再沿汉水流域传至鄂北、陕南、转入山西蒲州一带。此路宜1作者简介:吕聪颖(1992-),江西,学士,艺术学原理,448735626@qq.com黄腔以汉水流域为基地发展成为了汉调的二黄。可见当时宜黄腔的影响深远。二、宜黄戏的鲜明特点以及其功能价值宜黄戏是一个古老的大剧种,自成系统、独具特色。近四百多年的影响和催生了我国南北的许多剧种,如徽剧、汉剧、京剧、祁剧、赣剧以及东河戏、饶河戏等等,直至现在也仍然没有失去其璀璨的光辉。宜黄戏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腔调等方面。宜黄戏声腔非常多,属于乱弹系统板腔体。其

6、中包括有:宜黄腔、西皮、浙调、吹调、拔子、西北词和昆曲、小调等近十几种,各有各的特色。宜黄腔包括了各种不同的曲调,板式多样、功能多种、曲调优雅大方、表现力非常强、色彩丰富多彩,经常一腔一戏,听而不腻。而宜黄戏的演唱特点则是旦行用小嗓,小生真假嗓结合,其它行当用大嗓。演唱时讲究吐字清晰,音随字走。语言运用中州韵,但丑角多用宜黄本地方言。宜黄戏的器乐曲牌主要分为唢呐曲牌、丝竹曲牌和锣鼓经这三大类。据老艺人说,当时宜黄戏原有锣鼓经80余个,现至今只保留了20几个,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之后,更多使用的是京剧的打击乐器和锣鼓经。宜黄戏的表演艺术特色

7、主要是在开台表演前都有“跳和合”,“跳加官”等傩舞;将武将起霸“手撑天”,并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作龙、虎、鹰的手势。宜黄戏传统剧目颇为丰富,内容多取材于话本、古典小说、民间传说、神话以及历史故事中。据各班社、老艺人回忆,宜黄戏共有整本戏163出,小戏(折子)317出。而宜黄腔与宜黄戏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和兴衰的过程,都是我国戏曲史的一个缩影,对我国的戏曲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宜黄腔在历史上对各种剧种的影响与联系,都值得后人去研究与探索。各种剧种的接纳、落跟、开花都离不开宜黄腔这个播种的起源。而关于宜黄腔中的“二凡”与京剧中的“二黄”的

8、关系是谁演变成谁的关系至今还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这也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对于宜黄戏的声腔也是丰富多彩,尤其实“宜黄腔”独树一帜,曲调优美、古色古香,深受大家的喜欢。其最擅长表达人物内心的幽怨、思念以及哀伤之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