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词中的梅意象

浅谈宋词中的梅意象

ID:41658407

大小:84.34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8-29

浅谈宋词中的梅意象_第1页
浅谈宋词中的梅意象_第2页
浅谈宋词中的梅意象_第3页
浅谈宋词中的梅意象_第4页
浅谈宋词中的梅意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宋词中的梅意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载道,词言志。梅花素来便有“花魁”之美誉,其盛名却非因其俏艳而来,却缘于其独特的格调和韵致备受众人喜爱。梅花本身具有清姿雅韵,自古即为我国的名花。梅花又因其身俱凌寒傲雪的抗争品格,和竹、松一同被并称为了“岁寒三友”。梅花还有孤高淡薄,不屑于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所以跟竹、菊、兰一同被并称是“花中四君子”。咏梅之要,贵在咏其“格”而歌其“韵”。梅花甘于寂寞,妩媚脱俗,于冬日严寒之中无怨、无私、无悔的悄然绽放,在它出现的地方必然带给人美感与欢乐的惬意享受,梅也因此受到文人墨客的钟爱。宋代的咏梅文化极其繁荣昌盛,词人关于梅花的审美认识也在不断地提升

2、,宋代的文人墨客创作了数量繁多的咏梅词,这其中不仅仅增加了梅在其自然表象特征以外的意象内涵,更是寄寓了宋代文人墨客繁多的情怀意趣。本篇论文的主要根据为宋词中的咏梅词,分析梅这一意象的不同文化内涵,并借剖析词人给予梅意象的审美方面的价值及浓厚的情感方面的意蕴,来讨论文人士大夫情怀的寄托方向。同吋,根据不同吋期梅意象的不同文化内涵找岀其内涵演变的原因。一、宋词中的梅意象概述梅树上开的花,是为梅花。梅花开放于万物萧条的凛冬之中,一般在农历11月花先于叶开放,每朵花有五瓣花瓣,颜色有粉白、粉红、大红等,是我国著名的观赏植物之一。梅花不如牡丹雍容华贵,不如桃

3、花明亮鲜艳,不如玉兰香气馥郁,不如杨柳柔弱纤美,即便如此,它却仍傲然于群芳,独享“花魁”的美誉,梅花色香俱佳,意韵并存,于春意屮独领风姿。古往今来,深受广大人民尤其是文人墨客的喜爱,写梅的诗词不胜枚举。但是从历史来看,人们对梅花并不是一开始就喜爱它的风姿,而是有一个从认识其食用功能过渡到认识其审美功能的过程。最初栽培梅树是为了食用梅果,而不是为了观赏梅花。到了汉朝,上林苑中种植有粗枝梅及紫梅等众多品种的梅花,以供赏阅。六朝时期,赏梅俨然成为文人墨客的一种雅行,故而举朝上下,遍种梅花,自此,赏梅、赞梅Z诗也随之岀现,梅,作为美的寄托,以高雅的审美对象

4、的姿态开始广为传赏。可以说,梅花的意象内涵经历了从被食用到被观赏再到被欣赏的转变。梅花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审美意象,从六朝开始就有不少咏梅之作,如南北朝的陆凯将早春的梅花托驿使送给自己的好友范晔,并附梅花诗,此时梅花开始可以成为馈赠佳品,成为友谊的寄托,并有了象征春天即将到来的内涵。唐朝已经出现将梅花的凌寒特性作为欣赏点的诗词,如王安石在其《梅花》当中有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至宋代则咏梅文学最为繁盛,这里的繁盛不仅体现在咏梅词的数量繁多上,同时,因为宋朝国事飘摇的大环境,梅的审美意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掘和提升。《四库全

5、书总目提要》屮的《梅花字字香前集》提及了咏梅文学的发展情况:“《离骚》遍撷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1永熔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1438页.作为宋代文学之胜的宋词更是大批文人墨客咏梅颂梅的重要载体。宋代咏梅词的繁荣从其数量上即可见一斑。据《宋代咏梅文学的盛况及其原因与意义》中的统计:《全宋词》收词2万多首,咏梅词及其相关题材之作有1120多首,占5.6%o程杰.宋代

6、咏梅文学的盛况及其原因与意义[J].阴山学刊,2002年,第1期.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D].南京师范人学,2001年.与其他咏花题材的诗词相比,咏梅词的创作数量也显示出了绝对的优势:宋词咏花之作一共2208首,所咏之花全部种类57种,其中梅花达1041首,占咏花词的47.15%,居于首位,若再加上腊梅49首,则宋词屮咏梅词中纯粹的咏梅之作就占了整个咏花词的一半。彳由此不难看出梅花在宋代词人心中的地位。而随着对梅的审美认识不断开掘和提升以及宋代诗词创作的日臻成熟,咏梅词也渐渐由简单地对梅花的自然形态的刻画趋向多元化发展,词人们除了在咏梅颂梅之中表达

7、喜爱之情外,还寄托了更复杂多样的主观情感,赋予了梅这一意象更加丰富深厚的意蕴。二、梅意象文化内涵的演变及心理成因(―)梅意象文化内涵的演变文学与植物的联系源远流长,在整个文学描写花的历程中,梅花是后起之秀,不像桃李、芍药、荷花那样显眼。“《离骚》遍携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z亦与诸花等。”到了两宋时梅花最终被推为“群芳Z首”,成为了崇高文化的象征。爱梅和咏梅已成为宋代社会的一种普遍风尚。先秦的痴迷兰花和香草,到晋人的崇菊,再到南北朝的爱莲,均没有只倾情于花草一二种的社会风气,然自唐宋始,无论是对牡丹的钟情还是对梅花的顶礼,

8、人们的审美情趣都较之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我国悠然的历史文化长河Z屮,记载最早的赋梅Z诗大约应为《诗经》,《召南》中有《標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