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ID:41669940

大小:83.1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29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_第1页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_第2页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_第3页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_第4页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宋元吋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2.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口;收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胞。[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难点:繁华的都市生活。[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大方面的内容,繁华的

2、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都市生活推动着宋词、元曲的发展演变,使Z成为时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而宋词、元曲又异曲同工地反映和提炼各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两方面之间相互关联,雅俗之间互动促进,共同勾勒出宋元时期市井文化生活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学习这两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和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提出:同学们知道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那么,宋朝

3、时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和我们现在一样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体会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学生回答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授新课)1.繁荣的都市生活(1)传统节日耳习俗展示材料,冋答问题。宋代称春节为元旦,俗称年节、新年,最受重视。元旦前几天,人们就洒扫庭除,准备过节。除夕之夜,人们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阖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直到天明,称为“守岁”。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大街上搭彩棚,摆满各色货物,歌馆、舞场挤满了人,连妇女也出来游乐。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明月几时有,把酒

4、问青天。苏轼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苏轼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2)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果你是北宋东京的一个市民,你最喜欢去哪里娱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学生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大相国。让学生理解宋朝的传统节日。培养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的信息的能力。大相国寺冇大小院落60余座,殿堂屋宇四五百间。该寺每月开放5次,供“万姓交易”。大门附近卖飞禽走兽,二、三门卖日用杂货,靠近佛殿的地方经营笔墨,两廊卖织绣、珠宝等,殿后交易古玩、字画和书籍。大相国寺是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地方。展示材料,教师提出问题:什么叫“瓦子”和“勾栏”?吴自

5、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吋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教师归纳总结:大许多娱乐兼经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屮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观察图片,图中的人物在瓦子做什么?(展示《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热闹繁荣的瓦子和勾栏,确实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就连我们都不禁羡慕起来。现在,我希望大家进一步想想,这样的生活与当时社会的哪些因素有关呢?展示元墓出土的杂居陶俑的图片,提出问题:当时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

6、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演出学生自由讨论,回答问题。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理解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杂剧形成的过程。的杂居是如何形成和发展?(3)宋元时期大都市展示相关材料,如吴自牧《梦梁录》、[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州桥夜市》、《马可•波罗行纪》,提出问题:从上述材料看,宋元时期的人都市发展如何?过渡:宋元大都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宋词也是当时喜爱的文学形式。2・宋词播放《念奴娇》,提出问题:欣赏《念奴娇》,你能说出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吗?播放《如梦令》《声声

7、慢》,提出问题:欣赏《如梦令》和《声声慢》,你能说出李清照的词的特点吗?教师归纳总结:《如梦令》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声声慢》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播放《永遇乐》,提出问题:欣赏了解宋元时期大都市繁荣的景阅读材料,回答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材料的能力。学生听取宋词《念奴娇》,回答问题: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培养学生归纳学生听《如梦令》总结问题的能力。《声声慢》,回答问题:委婉、细腻、清秀。

8、学生听取《永遇培养学生归纳《永遇乐》,你能说出辛弃疾的词的特点吗?从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我们了解词的特点,什么是“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