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请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ID:41809326

大小:1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02

请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_第1页
请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_第2页
请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_第3页
请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_第4页
请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_第5页
资源描述:

《请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请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镇原二中田宁宁听过很多语文公开课,放图片,看视频,听歌曲,录音代替教师诵读。甚至叫学生上黑板画图画,跳舞唱歌,五花八门,一节课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下来。看似民主合作,看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玩高兴了,教师解放了,听课的老师一部分竖起大拇指点赞:新课改的示范者,积极响应新课改方针。另一部分老师眼里流露出了疑惑。那这样的语文课堂如果算是高效课堂,那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获得感是什么,新课改提出,高中语文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三大语文能力。即语文审美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应用能力。那照这样上下去,学生的语

2、文素养将如何真正提升呢?难道这样就能克服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慢”“费”“差”吗?我们要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还是要回到语文是什么这个根木问题上來。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语文课不是历史课,不是政治课,更不是音乐课,美术课。如黄厚江老师所说“如果什么都是语文,那语文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请尊重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过,平时口头上说的叫口头语言,写在书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新课标说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承载了人类文化,是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然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就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抓住语文的性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一、书声琅琅多媒体的介入确实促进了教学的发展,但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上与其放一段视频或录咅來代替语文老师的亲身示范,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味道。有的老师可能对自己的普通话信心不足,不敢示范。但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老先生读文章的片断: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

4、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瞒……”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儿十年过去了,鲁迅还能记起先生读文章的样子,或许就是先生读文章时那种情感陶醉,对学生情感上的感染。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这样描述梁启超先生;读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

5、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时隔二十年,梁启超先生的朗诵还深深印在梁实秋的脑海里,不可以不说是梁启超先生深情演读的结果。当我们现在回想起我们的语文老师,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恐怕也就是他们朗读的那种情态。—、舜乂卄墜汉字的美就在于它的方方正正,一撇一捺之间蕴藏的都是古人的思想结晶

6、。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上看不见刚劲美观的板书,看得见是幻灯片上的五颜六色的,有的老师在课件上进行复制粘贴,出现了错别字也尚未发现,在给学生读的时候才惊慌失措。学生感受不到汉字本身的美,更感受不到汉字的意美,又从何处感知文美呢。难怪学生现在字越写越难看,老师都“惜字如金”,以电脑做替代,如何去要求学生认认真真的写汉字,探求汉字的意义呢。另外,学生要加强写作练习。学生除了要写好字,还要写好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高中生每学期要求写8篇作文,可受各种考试和放假影响,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只能写6篇作文,这对于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远远不

7、够。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只有勤写也可以促读。每位学生一周至少写一篇文章。三、咬文嚼字我们都读过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篇文章,知道我们读文章时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参透文章,写岀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咬文嚼字是精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咬文嚼字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朱先生教我们精读的方法,教我们阅读严谨创新的精神。如初中时学过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里,是否可以把

8、“绿”字改为“满”、“入”、“过”、“到”呢,经过咬文嚼字,我们发现只有用“绿”字才能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作者兴奋的心情。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能创设联想情景,让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品读文章的能力。虽然我们现在力倡新课改,提倡素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