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测_百替生物

血栓与止血检测_百替生物

ID:4185539

大小:382.6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29

血栓与止血检测_百替生物_第1页
血栓与止血检测_百替生物_第2页
血栓与止血检测_百替生物_第3页
血栓与止血检测_百替生物_第4页
血栓与止血检测_百替生物_第5页
资源描述:

《血栓与止血检测_百替生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血栓与止血检测在生理条件下,人体内的止血和凝血系统与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相互制约,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以维持血管内的血液不断循环流动,因此即使血管局部有轻微损伤,既不会出血不止,也不会因局部止血而发生广泛血栓或栓塞,在病理情况下无论哪一系统的作用发生异常,都可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本章在复习止血和凝血机制的基础上,主要讲解血栓与止血常用的筛选试验。这些试验在临床上常用于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分类诊断、疗效观察和药物监护。第一节止血与凝血机制一、正常止血机制机体的正常止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积压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其中

2、,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作用是主要的。正常止血机制及血栓与止血常用筛选试验检测环节二、正常凝血机制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它是十分复杂的理化反应。肉眼可见的血块形成既是纤维蛋白形成的物理现象,也是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的终点。整个过程涉及许多凝血因子。www.100biotech.comservice@100biotech.com(一)凝血因子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4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Ⅷ,其中Ⅵ并不存在)。习惯上,前4个凝血因子常分别称为纤维蛋白原(因子Ⅰ).凝血酶(因子Ⅱ).组织因子Ⅲ)和钙离子(因子Ⅳ)。(二)凝血机制在生理条件下,凝

3、血因子一般处于无活性的状态;当这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就了生了至今仍公认为的“瀑布学说“的一系列酶促反应。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所谓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并非绝对独立的,而是互有联系,这就是进一步说明凝血机制的复杂性。三、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在生理止血过程中,小血管内的血凝块常可成为血栓,填塞了这一段血管。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血纤维可逐渐溶解,先形成一些穿过血栓的通道,最后可以达到基本畅通。血纤维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纤

4、溶酶原,血浆素原)、纤维蛋白溶解酶(plasmin)(纤溶酶,血浆素)、纤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第二节血栓与止血的常用筛选试验血栓与止血常用筛选试验包括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出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试验、凝血时间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这些试验中,前四项试验主要反映了血管壁和血小板在血栓与止血中的作用。其中,出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两项最常用。在反映凝血机制方面,除了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本书中唯一代表外源凝血途径的试验外,其余三项均属检查内源性凝血的试验,以活部分

5、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最敏感。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原理]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有赖于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小板质和量的正常,也与某些体液因素有在。当这些因至少有缺陷时,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就受到破坏。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或称束臂试验是在上臂给静脉及毛细血管理体制外加“标准压力”、增加血管负荷,观察前臂一定范围内此肤出血点当选量的方法。本试验主要反映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也与血小板质和量有关。[方法学评价]本试验对检查毛细血管壁的缺陷比检查血小板的缺陷稍敏感。但总体而言,也仅是一个粗略的指标。许多有血管或血小板异常并有出血症状的病人,本试验可呈假阴性;而许多无症状的人可以呈阳性,主要应用于新生

6、儿因为检查新生儿毛细管及血小板的功能无法使用与成人一样的方法。www.100biotech.comservice@100biotech.com[参考值]阳性:男性<5个出血点;女性<10个出血点。[临床意义]1.病理性CFT阳性见于:①毛细血管有缺陷的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本试验较有价值,还有坏血病、过敏性紫癜、老年性紫癜等;②血小板有缺陷的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vonwillebranddisease,VWD)、血小板病;③其它: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异常;毛细血管造成损伤的疾病,如败血症、尿毒症、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血

7、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少数正常人CFT可呈阳性,尤其是妇女。因此CFT临床价值不大。二、出血时间测定[原理]在一定条件下,人为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从血液自然注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蛙间测定(bleedingtime,BT)。BT测定受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以及血小板与毛细血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受血液固因子含量及活性作用影响较小。[方法学评价]BT测定是筛选试验中唯一的体内的试验。传统方法有Duke法和IVY法,目前推荐使用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templateble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