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超敏反应》PPT课件

《型超敏反应》PPT课件

ID:41857032

大小:1.84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9-09-03

《型超敏反应》PPT课件_第1页
《型超敏反应》PPT课件_第2页
《型超敏反应》PPT课件_第3页
《型超敏反应》PPT课件_第4页
《型超敏反应》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型超敏反应》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临床免疫第一节超敏反应学习目标1、掌握概念:超敏反应、变应原。2、掌握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血液中的细胞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1、红细胞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功能―携O2和部分CO2.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血液中的红细胞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22、白细胞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男女无明显差别。

2、婴幼儿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3、。(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数量最少)。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颗粒的大小与结构上,均有所不同。但两种细胞都含有肝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但两者的关系尚待研究。(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

4、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根据它们的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为T细胞、B细胞、杀伤(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四类。3、血小板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是指致敏机体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变应原(allergen)—引起变态反应

5、的抗原。变态反应的类型I型—过敏反应型II型—细胞毒型III型—免疫复合物型IV型—迟发型各型超敏反应间关系:同一抗原(半抗原)对不同个体都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同一变应原在同一个体内可同时引起几型超敏反应.结束一、I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二)特点(三)常见疾病(四)防治原则一、I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2、发敏阶段3、效应阶段花粉、尘螨、粉尘、真菌孢子等化妆品、油漆、塑料、动物皮屑等鱼、虾、蟹、蛋、奶等药物、异种动物血清等呼吸道皮肤粘膜消化道多途径种类繁多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过敏反应

6、型超敏反应、变态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的同义名称:IgE介导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参与反应的成分和细胞(1)超敏原(变应原、过敏原):(2)抗体:IgE亲细胞抗体①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3)细胞IgEFc段受体(FcεR)FcεR肥大细胞嗜碱性颗粒(组胺等)②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FcεR嗜酸性颗粒①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3)细胞IgEFc段受体(FcεR)1、致敏阶段淋巴细胞变应原初次进入肥大细胞FcεR(二)发病机制1.致敏阶段肥大细胞致敏变应原再次进入桥联IgE

7、Fc受体(FCεR)1.高亲和力IgE受体,以FCεRⅠ表示,只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有报道,人皮肤中的郎格罕细胞上也表达有FCεRⅠ。2.低亲和力IgE受体,以FCεRⅡ/CD23表示。存在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郎格罕细胞和血小板上。1987年证实,FCεRⅡ就是人B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23,是B细胞早期的表面标志。FcεRIgE变应原再次进入肥大细胞细胞膜凹陷脱颗粒(一)发病机制1.致敏阶段2.发敏阶段细胞膜凹陷脱颗粒前列腺素(PG)血小板活化因子(

8、PAF)白三烯(LTs)组胺激肽原酶(1)组胺: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形成。(2)激肽原酶:血浆中激肽原激肽激肽原酶(4)前列腺素:磷脂酶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膜磷脂PG(5)血小板活化因子:活化血小板,使其释放组胺等。(6)感觉神经肽: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肽类物质。主要生物活性介质及其作用(3)白三烯:磷脂酶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LTs膜磷脂3.效应阶段(1)早期相反应: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发生,可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组胺引起,介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