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遗传复习纲要

分子遗传复习纲要

ID:41865849

大小:200.4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9-03

分子遗传复习纲要_第1页
分子遗传复习纲要_第2页
分子遗传复习纲要_第3页
分子遗传复习纲要_第4页
分子遗传复习纲要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子遗传复习纲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一基因一酶假说:由此Beadle和btum提出:基因突变会引起酶的改变,从而阻断了这个酶所催化的生化反应,造成突变型对被阻断的生化反应的产物的需要和依赖,这就是《一基因一酶》的假说。2、操纵子学说:Jacob和Monodl961年发表的操纵子理论是遗传学的一个里程碑(landmark)o操纵基因和受它调控的结构基因从紧密连锁、协调表达形成结构和功能统一的操纵子,整个操纵子受调节基因的调节,调节基因的产物是阻遏蛋白;在没有诱导物时,阻遏物与操纵基因结合阻遏结构基因丛的表达,当出现诱导物时阻遏物转而和诱导物结合,释击操纵基因这样RNA多聚酶得以通过操纵

2、基因区段,导致结构基因的转录和转译。3、操纵子模型的意义:①他所做的酶活性诱导测定对当时的生物化学家来说都是个难题。②用遗传分析结果推论岀分子生物学模型。③提出了蛋白质与DNA结合的概念。④描述了“阻遏物”的调节因子概念.4、PaJaMo操纵子模型的遗传学实验验证:实验原理:通过F因子,给lacl-或lacOc的突变菌输入野生型lacl或lacO基因,观察其对卩-半乳糖莒酶活性的影响。实验1:组成型突变lacT-lacZ+输入F菌株F‘lacl+lacZ-结果成乳糖诱导型菌,说明F菌株的lacl+能弥补原菌株的lad-缺陷,即:lacl对lacZ是反式

3、作用(trans-acting)。实验2:组成型突变lacl+lacOclacZ+输入F菌株F'lacI+lacO+lacZ-成为组成型表达菌,说明F菌株的lacO+不能弥补原菌株的lacOc缺陷,BP:lacO对lacZ是顺式作用(cis-acting)o实验3:野生型lacl+lacZ+输入F菌株超突变F'laclslacZ+成组成型不表达,说明超突变lads编码的阻遏物能作用于野生型菌操纵子的0区。lacls失去与诱导物的结合能力,不能使0区暴露,而成组成型不表达证明阻遏蛋口能够与bcO结合:放射性标记阻遏蛋口+ScO+DNA在甘油梯度中混合沉降

4、出现有放射性的DNA带;放射性标记阻遏蛋白+LacOcDNA在甘油梯度中混合沉降岀现的DNA带没有放射性,证明阻遏蛋白与LacO+DNA结合。第二章原核生物基因组第一节组织与结构特点1、原核牛物基因组特点:lo小,单一DNA复制起点,整个基因组为一个复制子2。具单一染色体,成环状3O非全长与蛋白结合4。很少重复序列,很少无特定功能的不编码序列.5o功能密切相关基因成操纵子或高度集屮,并常转录成多顺反子mRNA.2、大肠杆菌基因组中的操纵子:功能相关的基因前后相连,上游加上启动子和操纵基因构成协同转录的遗传单位-一操纵子。3、大肠杆菌基因组:总共有258

5、4个操纵子•约73%操纵子只含一个基因,16.6%含2个基因,4.6%含3个基因,6%含4个及以上基因4、重叠基因OverlappingGene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或是指一段DNA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组成部分。5、基因重叠的方式:1)内含:E基因在D基因之内,B基因在A基因之内:2)首尾重叠:3)三个基因的三重重叠(ABK),4)反向重叠:5)操纵子重叠:第二节原核生物转座遗传因子1.转座遗传因子(transposablegeneticelements):是指不顾常规的遗传重组法则(即不依赖于序列的同源重组)而把彼此

6、无关的DNA片段连在一起从而在细菌或高等生物的染色体以及染色体以外DNA分子之间来冋转移位置的DNA片段。2.极性突变(polaritymutation):即在操纵子屮,一个结构基因发生突变后,不但影响该基因的表达,还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但如果下游基因发生突变则不影响上游基因的表达,这种作用上有方向性的突变称为极性突变.3.极性突变不是缺失突变、不是点突变、不是碱基对替换所致:1.这些极性突变能够发生恢复突变,所以不可能是缺失突变;2•其恢复突变率不因诱变剂的处理而提高,说明它们不是点突变;3.它们不被碱基类似物所恢复,所以不是碱基对的替换所致.4.原

7、核生物转座成分一-类别:插入序列insertedsequence,IS:除带有与转座有关基因外不带有任何其他基因的转座因子。转座子transposon,Tn:除带有与转座有关基因外,述带有其他基因的转座因子叫做转座子。转座噬菌体mutatorphage,Mu:这种噬菌体能插入染色体许多位置;在宿主细胞中引起插入突变。5.用转移性质粒,非转移性质粒检测转座子的存在。6.复制转座模型必须说明:共联体,复制转座,靶子重复序列,内部解离位点•等已知现象7.转座子的遗传学效应:引起出现新插入突变。插入位置上出现新基因。引起缺失、倒位、重复。原來位置上保持或切离着

8、原有的转座子。造成插入位置上受体DNA形成正向重复序列。调节基因活动的开关。增加同源序列的整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