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集备共案

高一语文集备共案

ID:41899478

大小:4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4

高一语文集备共案_第1页
高一语文集备共案_第2页
高一语文集备共案_第3页
高一语文集备共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集备共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一语文集备共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2、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3、明确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將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粹神。【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句子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木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学难点】重点语句的理解。【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写作背景,明确字词读音,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婆学习的文章是我国文坛上一位璀璨

2、的巨星写下的。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今犬,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起《记念刘和珍君》。二、背景及字词:1、背景简介:请同学们看P27,注释①。大家看看,刘和珍遇害的吋候才22岁,也就是跟老师的年龄差不多,段祺瑞政府对请愿的人们是如此的残忍。鲁迅先生一向都很爱护进步青年,当他知道这件事情,可想而知,他会多么的沉痛,多么的惋惜,多么的愤恨。2、字词:我们一起来看题冃《记念刘和珍君》,这里为什么是“记念”而不是“纪念”呢?其实这与当时鲁迅所处的时代有关,那时候白话文兴起

3、不久,人们对字词的使用还没有很规范,注释⑧“那”字是一样的道理。任何文化、艺术都不是一下子就成熟、完美的,它们都经过粗糙的起始阶段,然后才慢慢的发展、完善,就像我们现在通用的白话文,刚开始的时候也有很多不规范,我们要懂得包容和理解。听录音,注意下面字词的读音洗涤(山)惮(dan)攒射(cudn)尸骸(hdi)长歌当哭(dang)喋血(die)杀戮(lu)殒身不恤(yDn)(xd)三、速读课文,整休感知,理清思路: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刘和珍概况。④刘和珍遇害。⑤刘和珍遇害经

4、过。⑥“三•一八惨案”教训。⑦惨案的意义。2、合并归纳:问题设计:木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3)六、七节乂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教帅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

5、本文的总体思路。(板书)3、齐声朗读第一、二部分,明确写作的目的。问题设计: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明确:①纪念死去的青年②写给段祺瑞政府和文人墨客(嘲讽、痛恨)③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4、作业:齐声朗诵第二部分,课示背诵。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局部的思路,明确刘和珍的形象。【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首先齐读第二部分,然后请个别学生背诵。及吋肯定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并鼓励未完成背诵的同学加倍努力。二、理清文章局部思路。1、理清三、四、五部分的思路问题设计:A、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

6、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明确:事迹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⑻屮弹牺牲。性格特征:温和、思想进步B、相比Z下,反动势力的代表们又是怎样的?——明确:下劣凶残(中外杀人者、有恶意的闲人)C、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与反动势力的态度乂是怎样的。——明确:对刘和珍的死时沉痛和惋惜;对反动派是揭露和嘲讽。(完成板书)刘和珍——微笑温和(沉痛、惋

7、惜)反动势力——下劣凶残(揭露、嘲讽)2、明确六、七小节的思想内容问题设计:A、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生对于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态度,你对于这种行为又有何看法呢?——明确: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学生自己的看法既要尊重也要及时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牛:树立理解的行为准则:做事情要量力而为,任何行动之而都要尽可能地考虑事情的意义和结果。B、阅读第七小节,这一节,鲁迅是在鼓励有志青年要继续前进。这与前面对请愿的不支持是否矛盾。——明确:不矛厉。前面是希望青年们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而这里是在鼓励青年们为了正义和革命勇敢前进的精神。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而前

8、,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