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docx

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docx

ID:59166328

大小:20.9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15

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docx_第1页
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docx_第2页
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docx_第3页
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docx_第4页
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一备、专业指导教师修改)年 级六年级主备教师杨志梅参与研讨教师魏艳丽马安娜单元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4.总结出文章写法上的特点。4.积累文中好词佳句。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抓重点词语重点句子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用具体的事例证明归案点。课时准备: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专业教

2、师修改意见一、复习检查1、这节课继续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可以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二、学习新知,默读课文1、仔细阅读课文三个事例,分组讨论并完成填表:2、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三、细读课文,交流感悟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

3、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四、再读课文,感悟写法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

4、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五、拓展阅读,随文练笔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

5、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

6、”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

7、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1)自读自悟。(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