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者应有的哲学理念笔谈: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

“入世”者应有的哲学理念笔谈: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

ID:41948246

大小:2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5

“入世”者应有的哲学理念笔谈: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_第1页
“入世”者应有的哲学理念笔谈: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_第2页
“入世”者应有的哲学理念笔谈: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_第3页
资源描述:

《“入世”者应有的哲学理念笔谈: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入世”者应有的哲学理念笔谈: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们国家和民族全面参与世界性的经济贸易交往,相应地,我们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也日益成为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入世”意味着中国正在融入当代世界,意味着中华民族正在成为世界性的民族,这一历史进程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巨大而又深远。人们在采取重大行动的时刻,需要保持头脑的清醒,以便审时度势,作出恰当的决策。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但对于人来说,真正有意义的能动性是自觉的能动性,这是主体的自觉性与能动性的右机统一。“入世”是我们整

2、个国家和民族自觉的行动,其中是否应当贯穿着某种带有根本性的哲学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回答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从封闭走向开放,首先要做的是“面世”,即面向世界。直面现实的世界,承认自己落后而又不甘于落后,就必须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力求使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争得了政治的独立自主之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成为最迫切的任务。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在于他带领党和国家确定并贯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总方针,以积极而又稳妥的步伐引

3、导中国走向世界,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长期保持强劲的势头。所有这一切变化,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增强了主体性。从整个民族、国家到各个地区、行业、企业、单位,直至每个群体和个人,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主体性空前增强。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人的主体性问题受到人们髙度重视,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关注的焦点,决不是偶然的。因为这种主体性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吋代精神的精华。在屮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主体性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凝结着我们对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坚强意志和无穷渴望。中华民

4、族百余年来所遭受的巨大屈辱和苦难,在这种主体性精神中转化为不断迸发的积极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力量。经过20余年的努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越来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现在又大踏步地“入世”,更直接地参与同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合作和竞争。如果说此前我们所强化的是自身的主体性,那么在“入世”之后,面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主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更加突显岀来,在这种世界性的交往关系中存在的不是单一主体的主体性,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交互主体性观念是“入世”者必须具备的哲学理念。一般意义上的“主体”概念是相对

5、于“客体”而言的,由此形成“主体一客体”关系o但主体总是通过某种中介与客体相联系,因而事实上存在的主客体关系是“主体一中介一客体”关系。处在这种现实关系中的作为主体的人,最关注的当然就是自身的主体性。在这种主客体关系模式中,作为对象的他人实际上是被当作客体对待的。这样一来,作为客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的区别就被淡化了,被当作客体的人往往被等同于物,作为客体的人被非人化或物化,主客体模式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即使是处于这种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也不能永葆其主体身份。因为当他成为别的主体的客体时,同

6、样可能被置于非人的或物的地位。于是出现了悖论:本来旨在肯定人是主体的主客体关系模式,在人与人的主客体关系的变换中,却导致了主体的客体化、非主体化、非人化或物化的结果。建立在单纯的主客体关系框架之上的人的主体性,显然已不能适应人与人普遍交往的世界上的主体间的关系。看来,主客体关系模式比较适合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作为主体的人认识客观事物、认识自然界和借助物质手段改变客观事物、改变自然面貌需要遵循的基本模式O以往的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主要是在“主体一中介一客体”的模式下进行的,人与物、人与自然的认识关

7、系和实践关系就是“主体一中介一客体”的关系。以物质生产为轴心的社会,包括以“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为轴心的现代社会,不可能不突出主客体关系,因而不可能不突出人的主体性。如果说生产源于人对于物的需要,那么交往就是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要。恩格斯说:“人们从一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时候起,就是彼此需要的,只是由于这一点,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等等,他们发生了交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60页。)人们之间必须交往,这是一个平凡的事实,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源。生产和交往是人类活动中两个

8、相互依赖的侧面。人类由于有生产的需要、过程和结果而发生和发展着交往,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是交往的前提,没有生产就没有交往。然而交往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和重要动力,又是生产的必要前提或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交往就没右生产。生产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的矛盾,而交往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处理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矛盾。交往作为主体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各种中介来实现的,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所遵循的不是“主体一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