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血流监测对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的意义探讨

脐血流监测对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的意义探讨

ID:42053671

大小:44.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7

脐血流监测对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的意义探讨_第1页
脐血流监测对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的意义探讨_第2页
脐血流监测对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的意义探讨_第3页
脐血流监测对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的意义探讨_第4页
脐血流监测对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的意义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脐血流监测对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的意义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脐血流监测对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的意义探讨付宏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产科云南大理671000【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脐血流监测对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的相关意义,为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为实验组,再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血压正常的妊娠孕妇30例为对照组。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孕妇的血浆粘度、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脉搏指数以及阻力指数等,研究血流变化指数与胎儿脐动脉血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

2、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分别为(166.0±9.8)mmhg>(98.2±12.5)mmhg,M照组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分别为(109.7±9.6)mmhg>(71.1±7.6)mmhg,实验组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显箸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0.05);实验组患者的阻力指数以及脉搏指数分别为(1.85±0.63)>(0.79±0.11),对照组患者的阻力指数以及脉搏指数分别为(0.76±0.08)、(0.62±0

3、.12),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与胎儿脐动脉血流指指标呈正相关。结论:脐血流监测对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的相关意义比较重大,可以有效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牛。【关键词】脐血流监测;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7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2-307-0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牛比较常见,也是围牛儿死亡和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1-2]o在临床实践研究中不难发现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往往并发心功能衰渴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因此

4、,为了有效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出现,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选取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为实验组,再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血压正常的妊娠孕妇30例为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脐血流监测对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的相关意义比较重大,可以有效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为实验组,再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血压正常的妊娠孕妇3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8.4±2.04)岁,平均身高为(1.68&pl

5、usmn;0.44)m;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7.8±2.11)岁,平均身高为(1.67±0.36)m.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身高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检查红细胞压积空腹静脉取血,检查血液黏度,计算红细胞平均压积。1.2.2脐血流动力学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观察胎儿脐动脉血流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详细记录脐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阻力指数以及脉搏指数。选用4~7个频谱比分析血流动力学相关数值,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以及羊

6、水情况。其中胎儿窘迫以及死胎等情况根据阿氏评分法,小于7分则为围生儿不良结局。1.3观察指标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孕妇的血浆粘度、收缩期最人血流速度、脉搏指数以及阻力指数等,研究血流变化指数与胎儿脐动脉血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比较实验组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分别为(166.0±9.8)mmhg>(98.2&

7、plusmn;12.5)mmhg,对照组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分别为(109.7±9.6)mmhg>(71.1±7.6)mmhg,实验组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身高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组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年龄(岁)身高(m)实验组(n=31)166.0±9.898.2±1

8、2.528.4±2.041.68±0.44对照组(n=30)109.7±9.671.1±7・627.8±2.111.6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