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天问》主旨

试论《天问》主旨

ID:42077710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7

试论《天问》主旨_第1页
试论《天问》主旨_第2页
试论《天问》主旨_第3页
试论《天问》主旨_第4页
资源描述:

《试论《天问》主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天问》主旨试论《天问》主旨摘要:《天问》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之一,表达了屈原的政治理想。本文通过对文本的分类、分析,认为《天问》中有对天命的怀疑,在屈原看来三代兴亡的关键就是民心向背。得人则兴,失人则亡。关键词:怀疑;天命;明君贤臣《天问》向来称难。古今楚辞研究者对《天问》主旨的阐释,归纳起来,大致有三:(1)呵壁抒愤说。(2)问天自解说。(3)为探究自然界一切事理说。包括对远古天文及历史的拷问。这些见解都有一定道理,它们给人们探求《天问》主旨以深刻的启示。但是它们又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或表面接触到《天问》的主旨,所以未免

2、有失偏颇,如“抒愤说”,屈原一生经历坎坷,《离骚》《九章》等诗篇都是抒愤之作。这样何以区别《天问》与这些作品呢?所以游国恩先生指出抒愤说“未免为皮相之论”o[1]至于问天自解说,则此主旨过于宏大。相较之下,“探究自然界一切事理说”则更接近《天问》的题旨,因为它着眼于《天问》自身的特点。但是此说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固然《天问》开篇就宇宙发生提出了问题,但是显然屈原的目的并不是欲求其理,而是以此为开端,引出了后文关于历史朝代兴衰交替原因的重点。虽然天文地理等内容与历史教训和政治现实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们在这里实际上也起到了

3、对历史、政治问题的追诘的铺垫作用。这是一种写作意图,不必做过多的探究。林庚论述到:“自'遂古之初'至'乌焉解羽'共五十六句。依次分为天体、洪水、大地三大段。……天体、洪水、大地三大段实际上又是天宇、大地、生命三部曲,这三部曲也就是一部大自然的发展史。下一步乃是《天问》中主耍的篇幅和内容,也就是夏、商、周三代为中心的兴亡史。”[2]今本《天问》共374句,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自首至“羿焉毕日,乌焉解羽”,叙天文地理,共112句。第二部分:自“禹之力献功”至“易之以白两,卒无禄”,叙述舜至春秋史实,共244句。第三部分

4、自“薄暮雷电,归何求”至尾,叙述楚国史,共18句。历史叙述占据了整个篇幅的三分Z二多,显然这是《天问》的重要内容,要想探寻文章的主旨,我们必须分析作者对这段历史的诘问。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把《天问》第二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按历史顺序分成五段,即舜到鳏史、夏史、商史、西周史、春秋史。(1)舜鳏史:“舜闵在家”至“而厥身不危败”o(2)夏史:“禹之力献功”至“而交吞揆之”O“惟在户”至“汤何殛焉”O“缘鹄饰玉”至“而黎服大说”o(3)殷史:“简狄在台”至“夫谁使挑Z”。“初汤臣挚”至“尊食宗绪”o“彼王纣Z躬”至“箕子详狂”o

5、“会朝争盟”至“何以将之”。(4)西周史:“稷维元了”至“载尸集战,何所急”。“昭后成游”至“焉得乎褒姒”。“皇天集命”至“又使至代Z”。(5)春秋史:“天命反侧”至“卒然身杀”o“勋阖梦纶”至“能流厥严”O因“文意不次序”,故在整理吋按照文意的一致性将顺序打乱的语句聚合到了一起。又有部分诗句的训诂现不能确定,这里保守取向,不Y录用。先看舜稣史。舜仁德恭孝却单身在家,尧知道后为了考验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舜的父亲和弟弟一直想要加害于他,可是每次舜都能逢凶化吉,最后在二妃和女姻的帮助下登基为帝。屈原在这里强调了舜因德

6、行得到了尧、二妃和女蝎的帮助,成为帝。儒家经典里鳏是个负面人物,屈原却对他情有独钟,为稣翻身正名。《山海经》中鳏因“窃帝息壤”以治水,治水失败,触怒了上帝,被处罚致死。屈原在《离骚》中说“鳏直以忘身兮,终然乎羽之野”,鳏是因为刚直犯上而遭处分的。《天问》中屈原更进一步提出,鳏是有治水能力的,是得到了大众认可的,禹在鳏的基础上治水终成功。这样一个办事有能力、顺应民众的人,怎么就遭到上帝的惩罚呢?显然屈原这里利用疑问的方式否定了天帝,肯定了鳏是一位治水有功的有徳行之人。屈原通过舜鳏的历史,向我们揭示了“民德”者将永享长祚的主

7、题。夏商周三代兴广史更是反复阐明了舜鳏史中揭示出的主题。纵观夏、殷、周三代兴亡,可以得知“天命”不可靠,民心的向背,才是王朝兴亡的决定因素。在殷和周史中,屈原明确提出了对“天命”的疑问。“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乂使至代Z。”正如李诚先生言: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说法,看起来表面是承认有“天命”,而实际上既然任何君主、朝代俱可随时被取代,这“天命”不是可有可无了吗?但是采取了这种表面退一步的说法,反而使我们感到诗人更为沉重的叹息声。因此这数句Z问并不仅仅具有针对殷、周的意

8、义,完全可以看成是对夏商周三代兴亡史的总束性的发问。[3]李诚先生一语中的,简明清晰地指出了屈原对“天命”的怀疑。当原有的思想观念被打破后,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呢?在屈原看来三代兴匸的关键就是民心向背。得人则兴,失人则广。先看夏史。在夏史中屈原除了对治水有功的大禹颇有微词外,重点讲述了启、益争位、后羿一族蹿夏以及夏桀失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