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课堂中的学生错误及应对策略

例谈课堂中的学生错误及应对策略

ID:42118070

大小:37.1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7

例谈课堂中的学生错误及应对策略_第1页
例谈课堂中的学生错误及应对策略_第2页
例谈课堂中的学生错误及应对策略_第3页
例谈课堂中的学生错误及应对策略_第4页
例谈课堂中的学生错误及应对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例谈课堂中的学生错误及应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例谈课堂中的学生错误及应对策略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岀错是学生的权利,学生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敏锐地发现学生错误后面的价值,挖掘学生出错的原因,让课堂在“错误一发现一探究一进步”的良性循环中充满活力。一、结束错误,及时转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的错误如果对教学没有太大价值,教师可以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然后引导学生及时纠正并转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例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教师出示情境图“猴子摘了30个桃子,松鼠摘了40个梨,小狗摘了50个苹果。”然

2、后让学生先提出问题,再解答。有学生提问:“猴子摘的桃子比松鼠摘的梨多多少个?”显然,学生没有弄清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辨别谁多谁少,然后再引导学生想想怎样正确提问题。对学生这样的错误,教师不必做过多的停9以免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二、将错就错,引向深入对学生所犯的一些错误,教师可以将错就错,将错误引向深入,让学生“置之死地而后生”,从而获得深刻的感知。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出示题目:“一段3.6米长的绳子,如果把它截成0.7米一段的短绳子,可以截成几段?还剩几米?”有不少学生列式为3.6F0.7二5(段)……1(米)。学生是按照商不变的性质,把被

3、除数3.6和除数0.7同时扩大10倍后列竖式来计算的,这并没有错,而将余下的绳子看作1米就错了。这时,教师将错就错:“剩下的1米绳子还能截出0.7米的一段,为什么你们不再截了呢?”学生检查计算过程,发现竖式中的余数1确实小于除数0.7o学生这时虽然意识到自己的解法有错,但不知错在哪里,就会产生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又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弄清了“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计算,商没有变化,可余数发生了变化”的原委。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能仅仅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予以纠正,还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

4、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为前提。教师将错就错,将错误进行到底,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错误的认识更深刻,记忆更牢固,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就更为透彻,有效地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三、借错纠错,巧妙生成学生所出现的错误,有些是由于他们另类的思考造成的,其中有一些想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创新性。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一闪光点,让错误成为训练学生思维、服务教学的有利资源。例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计算题“11-3”。生1:我用数小棒的方法。从11根里去掉3根,还剩8根。生2:我用数线图的方法。先找到11,再向左移动3格,到8,即11-3=8o生3:我是想加法

5、算减法。要求3+()=11,想3+8二11,所以11-3=8o生4:我用破十法来算。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3=7,然后再用7+1二8。生5:先算3-1=2,再算10+2二12。也许生5习惯了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把被减数和减数的个位互换了,但教师只要对这个做法加以调整,它就可成为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如果我们先用3-1=2,再接着怎样计算,也可以得到正确答案?”有学生反应很快:“先算3-1=2,接着再算10-2=8,也可以得到正确答案。”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恰当的利用,使错误变“错”为宝,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四.巧借错误,正课反教学生出现的错

6、误,有一部分是由于认识不全面,或是只看到表面没看到本质造成的。对于此类非此即彼的逻辑错误,教师可以巧借错误生成,来个正课反教,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目的,有时甚至比正课正教的效果还好。例如,教学“垂直”的概念时,学生只习惯垂线“正上正下”垂直于底边(水平的)的认识,而对于垂线不是''正上正下”垂直于底边(水平的)的情形,则不予认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认知进行教学,使学生明白只要垂线与相应的底边成90°,即为垂直,而与垂线相对自己的位置是否是“正上正下”无关。教师利用这类错误进行正课反教,突出了知识的本质属性,比正例教学的效果更好。又如,教学“比长短”时,有的学生没有把两个物体

7、的一端对齐,就匆忙比较,结果当然是错误的。对此,教师顺势放大错误,选一位学生出来,先让这位学生和教师站在统一水平面上比身高,然后再让他站到椅子上和教师比身高,让学生对“为什么学生的身高突然'高过'教师”的情形进行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比长短要''先将两物体的一端对齐再进行另一端的比较”的正确方法。五、重新审视,开发利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告诉我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待错误也一样,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有时错误未必是错误。例如,一次复习课上,教师出示练习:有一个长方体,底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