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小古文阅读)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小古文阅读)

ID:42216462

大小:17.7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09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小古文阅读)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小古文阅读)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小古文阅读)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小古文阅读)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小古文阅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小古文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古文阅读”教学设计清道学校:张彬【教学内容】《徐孺子赏月》《王戎识李》【设计理念】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下册起,共安排了4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四篇文言文皆篇幅短小,可称“小古文”。从教材编排意图来看,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初步基础,打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启蒙之门。“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叶圣陶语)小学“小古文”教学,应遵循其“小”的特点,启蒙的阶段目标,把握三个一点:“激发一点兴趣”“读出一点韵味”“揣摩一点语言”。一、激发一点兴趣第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从生活入手,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张氏之

2、女”,知道什么意思吗?学生联系生活明白是“姓张人家的女儿”意在营造学古文的语境。第二,降低难度,激发兴趣。“难读”“难懂”造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我们不妨降低难度,学生不会读,教师范读、带读、教读。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铺设台阶。第三,拓展阅读,激发兴趣。从《杨氏之子》导入,拓充《徐孺子赏月》《王戎识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故事在《世说新语》中有一千多则,里面有原文、有注释、也有译文,激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二、读出一点韵味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读”的指导要“实”,要求要适度。《杨氏之子》的读分四个层次:音、断、意、情。三、揣摩一点语言“文言共生”是语文

3、教学的性质,教学中当警惕“废于清议”或“死于章句”的偏颇现象。只有把语言文字的教学放在文字文化的大背景下,教学才能扎实而不枯燥,浅白而不浅薄。【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徐孺子赏月》《王戎识李》的主要内容。2、运用品味语言、比较异同等阅读策略,体会文章中语言的精妙。3、拓展阅读材料,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文言文,感受语言的魅力。2.在交流朗读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特点。【教学难点】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精练,体会语言的魅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1、回顾《杨氏之子》一文的学习方法:诵读;看注

4、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问: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回答妙在哪里?2、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二、学习《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1.读通课文,了解句意。2.读熟课文,弄懂故事。【注释】①徐孺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人称“南州高士”。②尝:曾经。③戏:玩耍,嬉戏。④语:对……说。⑤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⑥然:这样。⑦

5、瞳子:瞳孔。【译文】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就像人的眼睛里有瞳孔,如果没有瞳孔,一定什么都看不见。”3.启迪思维,感悟道理。4.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课件出示提示语:徐孺子(  ),尝(   ),人语之曰:“(    )?”徐曰:“不然,(       )。”5.课后拓展,享受乐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尝试做以下练习:▲你瞧,在花园里开了许多花,这些鲜花都需要绿叶的衬托,才显得娇艳美丽,如果没有这些绿叶一定不会好看。于是,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吾曰:“不然。譬如花中有绿

6、叶,无此必()”。(指生说)▲每当夜晚来临,深蓝的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让夜晚也变得非常明亮,如果没有这些星星,夜空一定不会明亮。我们可以回答为:吾曰:“不然。譬如(),无此必不亮也。”思考:“不然。譬如湖水中有(),无此必()。”让我们把朗读送给这个聪明的徐孺子,一起再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师小结:徐孺子的回答妙在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他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技巧---“偷换概念”.板书:偷换概念三、合作学习《王戎识李》出示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

7、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注释】:1.王戎:晋朝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2.尝:曾经  3.诸;众多。  4.游:玩。  5.子:果实。  6.折枝:压弯了树枝。7.确实如此  8.信:果真,的确  9.然:这样  10.竞走::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走:跑。 11.唯:只有  12.然:这样【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