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矩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ID:42273989

大小:13.7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1

矩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矩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矩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矩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矩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矩形的性质设计理念:本节课是矩形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平行四边形,并且对矩形(长方形)已经具有一些零散的认识。本节课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导入,使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总结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经过配套练习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加深学生对矩形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学、讨论、作实验的方法,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注重学生的体验及自主性学习的方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未知化已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启发学生进行探性思维。学情分析:1、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了四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等知识。2、方

2、法方面:学生已积累了学习特殊四边形性质的方法,即按“角、边、对角线”的思路进行学习。3、思维方面:学生的思维还依赖于具体、形象、易模仿的特点,因此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加强。知识分析:本课要研究的是矩形的概念及性质,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又是特殊的矩形,所以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节课的内容还渗透着转化、对比的数学思想,重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

3、、总结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对学生能力培养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什么是矩形;2、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3、能说出矩形的性质及推论;4、能综合运用矩形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过程和方法1、会运用矩形的性质及推论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会观察、会比较、会分析、会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具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矩形的概念、性质定理教学难点: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一

4、些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图片(推拉门,活动衣架,篱笆、井架等),想一想:这里面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2.思考:拿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轻轻拉动一个点,观察不管怎么拉,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动画演示拉动过程如图)3.再次演示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图形?(小学学过的长方形)引出矩形定义.诱导尝试,探究新知探究(一)、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作出对角线),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

5、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②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它的其他内角是什么样的角?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后得到矩形的性质.再让学生小组验证。  (二)、探新21.矩形有何特征? 矩形特征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特征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2.例1已经: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0,∠AOD=12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讲解)例2如图,矩形ABCD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如果四个小三角形的周长的和是86cm,对角线长是13cm,那么矩形的周长

6、是多少?变式训练,巩固新知例1已知: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2.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交于点O,且∠AOD=120°,你能说明AC=2AB吗?        例2(补充)已知:如图,矩形ABCD,AB长8cm,对角线比AD边长4cm.求AD的长及点A到BD的距离AE的长.小试牛刀1.(填空)(1)矩形的定义中有两个条件:一是,二是.(2)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与一边的夹角为30°,则矩形两条对角线相交所得的四个角的度数分别为.(3)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

7、10cm,两条对角线的一个交角为120°,则矩形的边长分别为cm,cm,cm,cm.2.(选择)(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B)矩形的对角线相等(C)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D)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2)矩形的对角线把矩形分成的三角形(A)2对(B)4对(C)6对(D)8对3.已知:如图,O是矩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AE平分∠BAD,∠AOD=120°,求∠AEO的度数.全课小结,内化新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请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