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导学案2

《伶官传序》导学案2

ID:42292606

大小:70.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9-12

《伶官传序》导学案2_第1页
《伶官传序》导学案2_第2页
《伶官传序》导学案2_第3页
《伶官传序》导学案2_第4页
《伶官传序》导学案2_第5页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导学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伶官传序》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篇传前序论,借助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教训,警策透辟地阐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其目的是告诫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2.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3.本文平易舒畅中饱含抑扬顿挫,精辟论述与深沉感慨合而为一,语调深婉,达到了以理服人,以理动人,寓理于情的艺术境界。预习学案【诗海拾贝】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赏析 这首怀古小令通过对古代英雄成败历史的咏叹,抒发了作者对战争使生民涂炭的愤慨,是元曲中极具人

2、民性的杰作。曲文前三句,作者从我国历史长河中选取了三则典型事例。一是楚汉相争,项羽的宠妃虞姬自刎于乌江之畔。明写虞姬之死,实写项羽的失败。项羽是英雄末路的典型。二是三国赤壁之战,周瑜战绩辉煌。周瑜是英雄得志的典型。三是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是东汉的名将,他虽然一生战功赫赫,但他在西域长达三十一年之久,晚境凄凉,欲归而不可得。班超是英雄落寞的典型。通过这些事例,作者意在表明: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得意也罢,失意也罢,都改变不了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命运。曲文后三句直承上文,直抒胸臆。“伤心秦汉,生民涂炭”概括总结,因为三个事例都发生在秦汉。秦汉是如此,那么秦汉以后又如

3、何呢?作者所处的元代又怎样呢?自然都足以令人“伤心”,也都是“生民涂炭”啊!作为读书人的作者却无能为力,只有一声长叹: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从而表现了作者鲜明的同情人民的政治态度。【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二十四岁考取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早年思想进步,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书编撰和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北宋文坛泰斗。在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中,尤以散文成就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第一人。二、背景简介魏晋

4、南北朝时期,中原文人大兴写史之风,各类文人鱼龙混杂,作品良莠不齐。欧阳修对现有的《唐书》和《五代史》很不以为然,于是立志重修《唐书》和《五代史》。历史证明,欧阳修主修的《新唐书》和独力编写的《新五代史》的成就远高于旧有的《唐书》和《五代史》,被后人列入了“二十四史”。古代文人写史书,那是尽心国事、效忠皇帝的一种表现。他们写史书都是要给当朝皇帝一面知兴替的镜子,当然也包括后世的统治者。欧阳修的这篇《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前的序文,特地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因宠幸伶人而亡国的历史教训,意在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基础荟萃】1.给下列加点

5、的字注音。①盛衰之理(  )      ②盛以锦囊(  )③契丹与我约为兄弟(  )④泣下沾襟(  )⑤逸豫可以亡身(  )⑥系燕父子以组(  )⑦乱者四应(  )⑧李存勖(  )2.辨形组词。①②③④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1)抑本其成败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君臣相顾,不知所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以一少牢告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学文化知识。(1)文学常识填空。欧阳修(1007~1072),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又号________,北宋吉水人。谥号________,著名________家、________家,北宋________运动的领袖,“三

7、苏”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自其门下。(2)名句填空。①《书》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课堂学案【要点突破】1.通假字。及仇雠已灭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岂非人事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