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

ID:42292875

大小:51.3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2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_第1页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_第2页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_第3页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_第4页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教学设计渭南临渭区前进路中学潘莉莉【教材依据】: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第三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__边边边》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等已经有所了解,而且学生也经历了很多次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串的形式提出问题,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逐一动手操作,最后探究出两个三角形满足三边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最后让学生

2、拿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用手拉动各图形的两边亲自感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五边形等图形则不具有。整节课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和直观感知中获取知识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全等“边边边”的条件,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过程,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学会应用“边边边”判定

3、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教学难点:探索“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每位学生提前用小棒作一个三条边分别为9cm,11cm和13cm的三角形(小棒材质规格全班统一,,目的是直观得出满足三边对应相等则三角形全等)及任意的四边形和五边形(2)作图工具一套及白纸数张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张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复习全等三角形所具有的性质。然后提出问题:要画一个三角形与老师画的三角形全等怎样画?(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酌情自然提出问题)一定要知道所有的边长和

4、所有的角度吗?条件能否尽可能的少?是需要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还是更多的条件?要想知道满足这些条件的三角形能否全等,那么我们今天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板书课题)(二)、新授【第一环节】:1、做一做.(1)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大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结论:此条件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此时老师用多媒体演示加深直观感。(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学生先画图得出结论老师再展

5、示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50°;学生先画图得出结论老师再展示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3cm,6cm.学生先画图得出结论老师再展示。最后得出满足两个条件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3)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本节只研究两种情况).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和8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出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采用类比的方法先画再展示,得出此时三角形不全等。.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9cm,11cm和13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

6、角形与同伴画出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重点)画出满足三边长度的三角形难度较大(利用尺规已知三边做三角形还没学),先让学生画,如果有学生画出来了,叫几名学生把她们画的图形叠在一起看看是否完全重合。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用小棒做好的三角形(工作量大事先安排在课余时间完成,小棒材质规格全班统一,边与边衔接出会出现误差,可忽略不计),前后两桌为一组,看看你们做的三角形是否全等。每位同学通过自己亲自参与操作活动得出:满足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板书)(9(((9999999(((0000【第二环节】:边边边公里的应用(一题二变)例1.如图,已知

7、AB=DE,AC=DF,BC=EF,求证:△ABC≌△DEF(设计例1的目的是练习规范书写)证明:在△ABC与△DEF中,AB=DE(已知)AC=DF(已知)BC=EF(已知)所以,△ABC≌△DEF例2如图,已知AB=DE,AC=DF,BE=CF,求证:△ABC≌△DEF.(设计例2的目的是渗透分析法,当全等条件不够时,缺那个条件先证出那个条件,条件具备时按照例1的书写格式写出即可)证明:∵BE=CF(已知)∴BE+EC=CF+EC(等量加等量)即BC=EF在△ABC与△DEF中,AB=DE(已知)AC=DF(已知)BC=EF(已证)所以,△

8、ABC≌△DEF例3、如图,已知AB=DE,AC=DF,BE=CF,求证:∠A=∠D.(设计例3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今后证角相等时常转化为证角所在的三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