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教育分享之我们需要怎样的高考改革

知晓教育分享之我们需要怎样的高考改革

ID:42373699

大小:1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9-14

知晓教育分享之我们需要怎样的高考改革_第1页
知晓教育分享之我们需要怎样的高考改革_第2页
资源描述:

《知晓教育分享之我们需要怎样的高考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们需要怎样的高考改革?今年南京市文科状元,语数外三门总分422分,超过了他心仪的北京大学的承诺录取线,可是因为一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政治是B+,注定了无缘北大,而且,江苏本地的南京大学也无法录取他。(现代快报6月30日) 这名“状元”,好歹还可以报考一本要求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为BB以上的高校,而更痛苦的,是那些有一门选测科目等级为C的考生和家长——只因为这个C,语数外三门高考科目的成绩再高,也无法报考一本高校,只能报考二本,而且只有选择可能进行自主招生、降低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的二本高校。 这种情况,很难

2、让家长和考生接受,如果按照去年五门科目高考,即便有一门功课考得不理想,他们的总分,依旧较高,可以选择一本中比较好的学校。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今年江苏实行新的高考方案,按照“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进行录取,高考语数外三门成绩记为特征分,批次控制线以特征分划定,在特征分上加上语文或数学的附加分,记为投挡分,投挡时按投挡分投挡,报考第一批次,要求两门学业水平测试的选测科目等级必须达到BB,另外,每所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还可提出具体的等级要求,比如北京大学A+、A+,清华

3、大学A、A+。 两年前,江苏曾把2008年高考改革方案,放在网上征求意见,并根据征求上来的意见,进行了修改,然后报教育部批准并公布。照理,对于这样的方案,考生和家长应该可以接受。 但是,如果回过头看当初对于这套改革方案的议论,就不难发现,很多“真知灼见”,并没有被改革方案制订者吸收采纳。这些“1C型”考生的命运也正给新高考改革方案打分。 其一,对事关众多考生利益(江苏2008年考生达到50万)的教育政策进行调整,必须十分谨慎。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育政策一经制定,至少维持10年不变,要进行修改,

4、必须经过广泛的调查、论证,而且,需提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告诉受教育者,以便受教育者进行调整和准备。在江苏参加2008年高考的学生都开始上高二的时候,方才出台2008年高考改革政策,显然,没有给这批参加高考的学生留下太多的调整时间——这个调整时间,至少应该三年,即这批学生一上高中时起。 其二,高考改革,要真如改革者所说“推进学生素质教育”,而不是名为推进素质教育,而起到反作用。就江苏高考新方案而言,表面上是“多元录取”,但实际上,仍旧是分数“一元”标准,而且,比以前的要求更高。其把高考五门科目,分前三门、

5、后两门,前三门看分数、后两门看等级(实质还是分数,以分数折算为等级),而且各自设立门槛,特征分(批次控制线)门槛、等级门槛,两个门槛不过,都难报考某一批次、某所学校。很显然,这不仅要求学生总分高,而且不能出现一门偏科——如果语数外一门偏科,特征分达不到一本批次控制线,两门选测科目等级再高为A+A+,也不能报考一本高校;如果历史、物理等选测科目一门偏科,只有C,特征分、投挡分再高,也只有填报二本院校——这样的方案,可能推进素质教育吗?可能让学生减轻学业负担吗?这不是与近年来倡导的自主招生改革,给一些偏

6、才、怪才以升学道路,以及基础教育鼓励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完全相左吗? 不管怎样,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还是推出了。眼下,那些“1C型”家长和考生正整天以泪洗面。由此,我们需要从这样的改革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在推出新方案时,不能定时间期限,不能把“改革”本身作为业绩、政绩,要经过充分的调查、讨论,真正体现各方面的民意。 二是教育管理者,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多元录取。真正的多元录取,是结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类似于高考成绩)、学生中学学习成绩、参加社会服务表现,以及大学测试成绩,综合进行录取,这必须建立在

7、高校自主招生、学生申请入学基础上,换句话说,在集中录取制度安排下,根本没有多元录取一说,因为分数是重要、甚至唯一的录取标准,在集中录取制度框架下,所有号称进行多元录取标准改革的高考改革,几乎都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进一步促进应试教育、加重学生负担——大家只要去分析各地的高考方案实质,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 为此,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应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地朝多元录取改革推进,包括如何建立大学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如何提高中学评价学生的公信力,以及如果加强对自主招生中可能出现的教育公平问题进行监

8、督,等等。这才可能有效推进改革,而不是在原有框架中加加减减,甚至新设门槛。来源:网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