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ID:4243921

大小:548.9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30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_第1页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_第2页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_第3页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_第4页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5卷第1期地理科学Vol.35No.12015年01月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Jan.,2015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樊杰,王亚飞,汤青,周侃(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内涵出发,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探究资源、环境等构成的承载体——自然基础同承载对象——

2、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之间形成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提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是从资源环境约束上限或人口经济合理规模等关键阈值开展的超载预警,以及从自然基础条件变化或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变化态势开展的过程预警的学术思路。在探讨承载能力预警指标体系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构建陆域和海域差异化的预警指标体系和总体技术流程。采用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利用强度、环境胁迫程度、植被盖度变化作为基础指标进行地域全覆盖评价;针对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牧业地区、生态地区,分别选择灰霾污染程度、耕地面积增减状况、草蓄平衡指数、生态环境质量

3、变化状态作为专项指标,确定各类专项指标的关键阈值并进行分类评价;最后进行复合,形成在鲜明主体功能定位指向下的差别化评价方法、取得具有一致性表达的评价结果,并开展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压力两方面的过程评价,以辅助反映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预警状态,为提出限制性措施建议和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主体功能区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90(2015)01-0001-10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和制度是按照生态文明逐渐成为中央

4、和地方政府确定区域战略和政策、建设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优化国土空研制发展和布局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届[1,2]间开发格局的系列部署,因此,资源环境承载能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力动态变化的监测预警应当成为未来检测主体功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资源环境承能区规划、战略和制度实施成效的重要标准,同时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3,4]也是今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可见,建立资中国正处在转变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增

5、长方式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时期,强化约束性、限制性的自上而下治理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对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转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具有紧迫的现实需求,资源环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可[7,8]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无疑是一个有效合理的途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自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首次将资源环境承“未来地球”框架文件提出要系统解决全球和载能力的综合评价成功运用于重大规划决策之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其解决方案与地理科学研[5,6]在决策层和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大的影

6、响。从究的关键环节和主攻方向高度一致,其研究工作“十二五”规划开始,科学认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包括对资源环境发展态势的科学观测、监测、评收稿日期:2014-11-20;修订日期:2014-12-10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择优项目(KEJ-EW-ZY-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83074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项目资助。作者简介:樊杰(1961-),男,陕西西安人,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E-mail:fanj@igsnrr.ac.c

7、n通讯作者:周侃,助理研究员。E-mail:zhoukan2008@126.com2地理科学35卷[9~13]估、预测和政策建议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源环境系统进入不可持续过程时的阈值或阈值区测预警,是对自然基础条件变化过程的认知和掌间,即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上限约握,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束作用,对相同规模和类型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14,15]是“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重要环节。傅伯杰不同的自然结构、自然功能,其约束上限的阈值或院士在中国地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的大会主题阈值区

8、间是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同自然结报告《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中明确指出“新型构和自然功能有着紧密的关系。着眼于人类生产城镇化过程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是中国地生活活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表达为,在维系自然理科学未来发展的9个战略方向之一。可以说,资基础可持续过程的同时,能够承载的最大经济规模[17,18]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也是“未来地球”计划解或人口规模。显然,在同样的自然基础条件下,决可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