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

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

ID:42447668

大小:4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5

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_第1页
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_第2页
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_第3页
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_第4页
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刘后滨,广东社会科学提要:从公文书形态和运作机制的变迁入手,是了解小国古代政治制度成长性变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首先考证《独断》有关公文帖的记载,旨在纠止一些流行的误读。将奏事文书与对奏事文书进行批复的诏敕文书对照起來,冇利于了解当时政务中奏与批复的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汉代政治体制的变迁,论证《独断》所记载的公文书只是蔡邕所处时代的制度,而不能以之涵盖整个两汉时期的情形。[中图分类号]K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02)04-0103-06中国古代帝国对政务的管理,很人程度上是一种依靠公文书运作

2、进行的文书行政。公文书运作系统总体可分为上行文书和下行文书两条线索。臣民向官府和君主奏事以及下级官府向上级官府和朝廷奏事的文书,构成了上行文书;皇帝的命令文帖和各级官府下发的政令文书,构成了下行文书。各类文书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形态。如臣民和各级官府向君主奏事文书中与“奏”有关的一类,在秦汉以后诸朝,就有曹奏、奏案、奏抄、奏状、奏疏、奏札、奏折等不同的名称。国家政务普遍的裁决程式是由各级官僚向皇帝中报有关事务,经皇帝批准后予以实施。其实,历史上各种不同名称的文书,都具冇各自的时代性,其背后都体现着不同的体制。人们一般只注重其名称和文体的变化,如明人吴纳《文章辨体》和徐师曾

3、《文体明辨》(注:吴纳《文章辩体•序说》,于北山校点;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罗根泽校点。二书合印,香港太平书局1965年8月。)承《独断》和《文心雕龙》之说,皆列“奏疏”一口,统叙其文体之变。即使在今人的研究中,论及名称之变背示文书形态变化者很少,更鲜有从这种变化论及体制变迁者。而笔者目前的研究小,比较注重制度在随着形势变化屮而发牝的成长性变革。这种口下而上的成长性制度变革,由于不是统治阶层有意识的制度改创,只是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故流传下來的记载相当缺乏。而从公文书形态和运作机制的变迁入手,正是了解这种成长性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文书在处理国家政务中的

4、作用至秦汉时期己经十分显苦,出土的云梦秦简《内史朵》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由于文书行政的发达,到汉代已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注:《北堂书钞》卷68引《汉杂事》。)。所以刘勰《文书雕龙•章表》说:“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现存最早记载公文书形态的文本,是东汉末年蔡邕的《独断》。本文旨在结合汉代政治体制的变迁,论证《独断》所记载的汉代公文书只是蔡邕所处时代的制度。由于《独断》一帖流传不广,又未冇很好的整理木。其中冇些文句的理解,在笔者看来,一些已冇的相关论著屮存在着严重的谋读。所以首先必须对《独断》有关公文书的表达进行考证。《独断》将皇帝的命令文

5、书分为策书、制书、诏书、戒敕四类(注:以下据影印《钦定四库全书》本。下文未特别注明者,皆准此。又四部从刊三编据明弘治刊本与此同策书。策者,简也。……起年月日,称“皇帝曰”,以命诸侯王、三公。其诸侯王、三公Z薨于位者,亦以策书诔谥其行而赐Z,如诸侯Z策。三公以罪免,亦赐策,文体如上策而隶书,以一尺木,两行,唯此为界者也。制书,帝者制度Z命也。其文口“制诏三公”,赦令、赎令Z属是也。刺史、太守、相劾奏申F,土[颖作上]迁,书文亦如之。具征为九卿,若迁京师近官,则言官,具言姓名。其免,若得罪,无姓。凡制书,有印,使符下远近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唯赦令、赎令,召三公诣朝堂受制书,司徒印

6、封,霜布下州郡。诏书者,诏诰也,有三品:其文F1“告某官官(注:按:“告某官官”,《四库全书》本如此。來本《唐六典》卷九中书令Z职条引《独断》作“某官某官”,《太平御览》作“某官云云”。《丛书集成初编》木作“告某官某”,汪桂海将“某官”理解为官名,后一个“某”理解为某官之姓名。见汪桂海:《汉代官文书制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3页。),如故事”,是为诏书;群臣有所奏请,“尚书令奏”之下有“制曰”,天子答之曰“可”,若下某官云云,亦口诏书;群臣冇所奏请,无“尚书令奏”、“制口”(注:《四库全书》本无“曰”字,作“无尚书令奏制之字”,据《唐六典》文字补入。)之字,

7、则答曰“己奏如书”,木官下所当至,亦曰诏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口“冇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世皆名此为策15,失Z远矣。《独断》对于策书的概括,文义甚明。其主要的应用场合是对于诸侯王、三公的除免和诔谥。制书则有一•些地方需要略加考释。其中“刺史、太守、和劾奏申卞,土[疑作上]迁,书文亦如之”一句,汪桂海断为“刺史、太守、相劾奏,申下土,迁文书,亦如之”,并说此段文义不明(注:汪桂海:前引书,第30页。)。本文的理解是,刺史、太守和诸侯国相进行幼奏的文书木身并不是制廿,而只冇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