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指导

ID:42485104

大小:4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15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指导_第1页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指导_第2页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指导_第3页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指导【学情分析】木节课授课班级为文科平行班,在一轮复习后的两次段考中,本班学生在木专题的得分率较低。分析他们的答卷,我发现人部分学生都能够读懂诗歌,但表达不出或表达不准确;在答题时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审题,导致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全而;也有许多学生是因为答题层次不清,但没冇分点答题。所以我认为在二轮复习时更应加强规范答题的指导。【教学目标】1、审清题干要求。剖析安徽高考诗歌真题,明确设问特点,审清题干要求。2、学会分点答题。进一步明确诗歌鉴赏答题步骤,分层分点答题。3、优化书而表达。能准确使用

2、诗歌鉴赏术语,合理组织语言,避免出现病句。【教学重点】1、结合一些典型真题进行训练,进一步明确设问特点,审清题干要求。2、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采分点,理清答题思路,分层分点答题。3、强化精细意识,组织答题语言时要使用诗歌鉴赏术语,力求简明扼要。【教学方法】1、例证法:剖析安徽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和答案,给学生一个示范的例子。2、讨论法:审读真题题干要求并变换设问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答题策略。【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展示学牛试卷或作业,分析在诗歌鉴赏题答题屮容易出现的失误。二、教学环

3、节2:真题展示附表:近五年安徽语文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特点归纳。年份题材内容2009即事抒情诗《重山・端午》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对比)・2010咏怀诗《岁暮》[唐]杜甫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2011即景抒情诗《琅瑯》欧阳修8.这首诗用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4、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2012即景抒情&请简婆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彖诗《最爱东山晴后丐》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屮“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2013即事抒怀事《秋斋独宿》比较阅读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规律总结:1、考杳的内容:思想情感(4次)、艺术技巧(4次);作品形彖(2次)、诗歌语言(1次)。2、问题指向明确,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如“分别”“异同”等。三、教学环节3:剖

5、析讨论(一)、(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阎州(今四川阎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试题答案】①边境发牛战争,时局艰危,朝小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末暮年,漂泊

6、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试题答案】①借代,如“朋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二)、(20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小重山•端午[元]舒頓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

7、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①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②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评分细则:有两处得分点,每答对1处,得2分。“空惆怅”:答出

8、作者慨叹世人淡忘或不理解屈原,1分;答出怀念、凭吊屈原,1分。“无人解”:答出作者不为世俗理解,1分;答出对屈原的崇敬、敬仰,1分。2.这首词最突岀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手法:对比。②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口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评分细则:“手法”答出“衬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