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肇论》有感

读《肇论》有感

ID:42486512

大小:18.9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6

读《肇论》有感_第1页
读《肇论》有感_第2页
读《肇论》有感_第3页
读《肇论》有感_第4页
读《肇论》有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肇论》有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读《肇论》有感《肇论》,顾名思义,是僧肇所著之论,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僧肇,京兆人。他起先是研究老庄思想,后来转为研究佛教,成为鸠摩罗什的著名弟子。由于鸠摩罗什系统全面地译出了大乘佛教空宗的理论著作,因此僧肇能完整地接触和理解关于般若性空的思想学说,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精到的研究,写下了一系列的论著。《肇论》就是由僧肇所写的四篇文章所组成,分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磐无名论》。该论较为清晰地表明了僧肇对佛教的见解及立场的扼要部分,并对魏晋以来流行的佛教般若学各家学说作了总结性的批评,完整地阐述了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教义学说。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2、是,该论与以往印度哲学对佛学思想的论证方式有所不同,它与中国老庄的玄学结合在一起,以中国式的思维和理解来叙述和探究了佛教的教义。《肇论》里的许多内容采用了老庄之语作例子,文笔优美,结构严整,深寓哲理。下面就先来谈谈笔者所理解的《肇论》所揭示的主要内容。该论的起始部分是一小段涵盖整篇文章中心内容的《宗本义》,它较为简单地概括了下面四篇文章所要阐述的佛理,起统摄全文之用。“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讲明了下文所极力探讨、论证的道理。接着点明了认为只有把“性空”看作是“诸法实相”,才是“正观”。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的常人关于事物的认识,

3、即把万物看作是迁徙变易,不断变化的实在的观点而作。僧肇根据《般若波罗蜜多经》以及《大智度论》和《中论》有关“法无去来,无动转者”的说法,认为事物本无“来”,亦无“去”,表面上看事物在运动,实际上并没有运动。他既反对万物皆在运动的见解,又反对万物都处于静止的说法,而主张“动静未始异”,即动即静,动静一如。依笔者的理解,主要是讲了两层意思:首先是以物体的本性不变,即“物不迁”来消除常人关于世界现象川流不息的断见;其次是以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生灭灭的现象来打破常人认为事物固定不动的认识。该文章主要阐发了物体性空的学说,认为事物的本性就是空,这个本性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说虽

4、然事物有生起、流转等的现象,但其本体是永恒不迁的。其次是《不真空论》。从题目来看,隐含了这样的意思:由“不真”导致了“空”,正是因为万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体,是因因缘生灭的,没有一种自主的内在本质作为支撑,因而是“性空”的。正所谓是:“诸法虚假,故日不真。虚假不真,所以是空”。这篇文章主要针对般若学系中谈“空”时的偏颇而作。文中主要谈到了三家的观点:“心无”派认为,空就是指内心不要为外物所迷惑,并不是说外物不存在;“即色”派认为,物的产生来源于内心有关物的意念,所以“虽色而非色”,物其实并非物,这就是空;“本无”派则“直好无之谈”,认为“有”是从“无”产生的,从无

5、到真正从有与无的关系上理解空的意义。“有”指的是物体存在的这个现象是真实的,但万物都赖因缘条件产生灭亡,本身没有自性,故“有”只是“假名”而已。物体的本性只能是“无”、“空”。当然,这里的“无”也不是指绝对的虚无,一无所有,幻化变现出来的事物是有影象的,只是它不是真的罢了。所以,僧肇认为“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并不是说离开具体的事物,另外存在一个无、一个空,然后凭借这个无、空去否定万物。而是要领悟到“立处即真”,物体本性就是空,凡有物的地方就有空,空存在于万物之中,这才是般若学中的空义。第三篇是《般若无知论》。“般若”是佛教对智慧的称呼,佛教所谓的智慧与一般

6、所谓的聪明才智的意义有根本的差别。佛教的这种般若智慧是一种超越人类的一般认识能力之上的神秘直观认识能力,它不依靠人们的感觉、思维、推理就可以得到最高的真理。本文前半部分主要是阐明了般若的特性、功用。僧肇认为般若是无知无相的,但它却无所不知,可以照明万物。这种由修行而获致的智慧(般若)是超越凡夫的认识的,不存在一种分别对立意义上的知识,所以叫做“般若无知”。后半部分则用问答的方式,僧肇回答了九大诘难,针对其它错误的观点:以为般若有知或有所取的观点而进行驳斥,更深入地阐发了“般若”的特性。文中说:“取相故名知”,指的是一般的认识是由形相引起的,有生灭的现象,才有通过认

7、识这些现象得到的“惑知”。而般若也就不可产生“知”。而且有所知,必然有所不知,只有无所知,才能无所不知。这一部分大多采用的是旧译经典,多借用老庄的语句来发扬他的佛教要旨,表明了僧肇受老庄影响之深。最后一篇是《涅磐无名论》,“涅磐”是佛教所推崇的修行的最高境界,也可谓是成佛,是最完满的一种境界。它的特点是超越言语思想的表现,既没有生灭,也没有名相,决非言语所能表现的,所以叫做“无名”。此论的主要内容就是九折十演,九折托为“有名曰”,包括核体、徵出、搜玄、难差、责异、诘渐、讥动、穷原、考得。十演托为“无名曰”,包括开宗、位体、超境、妙存、辨差、会异、明渐、动寂、通古、

8、考得。文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