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东城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含解析)

ID:42500337

大小:429.75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9-16

北京市东城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东城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东城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东城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东城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东城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东城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数学(文科)2018.1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若集合A={123,4,5,6},B={1,3,7},则AAB等于()A.{1,2,3,4,567}B.{1}C.{1,3}D.{2,4,5,6}【答案】C【解析】集合A=亿2,3,4,5,6},B={1,3,7},则AAB等于{1,3}.故选0.2.下列函数屮为偶函数的是A.y=(x-2)2B.y=ln

2、x

3、C.y=x•cosxD.y=「凶【答案】D【解析】对于A:y=

4、(x・2)2关于x=2对称,所以不是偶函数;对于B:y=

5、ln^是非奇非偶函数,因为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对于C:y=x•cosx为奇函数,不符合题意;对于D:y=e-

6、x

7、是偶函数;故选D.3.直线l:y=kx+与圆O:x2+y2=l相交于A,B两点,,则是“

8、AB

9、=Q啲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1则AB

10、=2匸?【解析】•••直线叶”与圆。/宀相交于A,B两点,•••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肩当k=l时,

11、AB

12、=2£=Q,即充分性成立,若

13、AB

14、=©,贝=即k2=b解得k-l或k

15、=-l,即必要性不成立,故“k=l”是“

16、AB

17、=©”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1.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x=2,则输出的S值为■开姐A=0.5=]A.8A.19B.42[)•89【答案】c【解析】执行程序框图,输入,x=2,k=0,S=l,第一次循环k=l,S=3,第二次循环k=2,S=&第三次循环k=3,S=19,第四次循环k=4,S=42,第五次循环k=5,退出循环,输出S=42,故选C.【方法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程序框图的循环结构流程图,属于中档题.解决程序框图问题时一定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混淆处理框和输入框;(2)注意区分程

18、序框图是条件分支结构还是循环结构;(3)注意区分当型循环结构和直到型循环结构;(4)处理循环结构的问题时一定要正确控制循环次数;(5)要注意各个框的顺序,(6)在给出程序框图求解输出结果的试题中只要按照程序框图规定的运算方法逐次计算,直到达到输出条件即可.1.已知向量《=(1,2),b=(0,・2),c=(-1,X),若(2a-b)//c,则实数入=1A.-3B.-C.1D.33【答案】A【解析】向量k(1,2),b=(0,-2),则2a-b=(2,6),若(2必)〃c,则有2X=-6,所以A3.故选A.1112.已知a=23,b=log23,

19、c=log/,贝92A.a>b>cB.a>c>bC.c>b>aD.c>a>b【答案】D-1!1□【解析】b=log

20、vlog;=0?a=2'v2==log?=log2>1,所以c>a>b.故选D.点睛:本题利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人小,熟练掌握函数的单调性是关键.3.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三棱锥的体积为B3°-3【答案】B【解析】由三视图可知,该三棱锥的直观图是D】-ABB】(图中正方体的棱长为2),三棱锥D】-ABB]114的体积为-x-x2x2x2=-,故选B.323【方法点睛】本题利用空I'可几何体的三视图重点考查学生的空间

21、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属于难题.三视图问题是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最常见题型,也是高考热点.观察三视图并将其“翻译”成直观图是解题的关键,不但要注意三视图的三要素“高平齐,长对正,宽相等”,还要特别注意实线与虚线以及相同图形的不同位置对儿何体直观图的影响,对简单组合体三视图问题,先看俯视图确定底面的形状,根据正视图和侧视图,确定组合体的形状.&再一次调查中,甲、乙、丙、丁四名同学的阅读量有如下关系:同学甲、丙的阅读量之和与乙、丁的阅读量之和相同,甲、乙的阅读量之和大于丙、丁的阅读量之和。丁的阅读量大于乙、丙的阅读量Z和.那么这四名同学按阅读量从

22、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A.甲、丁、乙、丙B.丁、甲、乙、丙C.乙、丙、甲D.乙、甲、丁、丙【答案】A【解析】因为甲、丙阅读量之和等于乙、丁阅读量之和,甲、乙阅读量之和等于大于丙、丁阅读量之和,所以乙的阅读量大于丙的阅读量,甲的阅读量大于丁的阅读量,因为丁的阅读量大于乙、丙阅读量Z和,所以丁的阅读量大于乙阅读量且丁的阅读量大于丙的阅读量,这四名同学按阅读量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甲丁乙丙,故选A.【思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阅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演绎推理以及命题之间的关系,属于难题.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题型也是高考命题的动向,这类问题的特点是通过现实生活的事

23、例考查书本知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耐心读题、仔细理解题,只有吃透题意,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解答.理解本题题意的关键是:由“甲、丙阅读量Z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