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诊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观察诊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ID:42503158

大小:3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9-16

“观察诊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_第1页
“观察诊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_第2页
“观察诊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_第3页
“观察诊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_第4页
“观察诊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_第5页
资源描述:

《“观察诊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观察诊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观察诊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康利伟内容摘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次历史新课程改革追求的首要目标。新课程实施以来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和实质性进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仍存在着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试从运用“观察诊断疗法”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粗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观察诊疗元认知课堂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追求其有效性,有效历史教学的过程背后

2、必定蕴涵着鲜明的教学价值倾向: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基本策略的运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而实现这种有效教学价值倾向的载体必然是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笔者尝试着借助“观察诊断疗法”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观察诊疗”法的提出什么是“观察诊疗”法呢?孔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就是指用观察法来认识人。反映在历史教学上,“观察诊疗”法就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观察教学的主体对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存在哪些“病症”,并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作出“诊断”,然后对“症”下“药

3、”,实施“治疗”。课堂教学是个整体的教学实态,其有效性的生成取决于学生“学习质量”的实现度,它回应的不仅是教师“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会学了什么”;它追求的是我们能否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使学生基于已知去探究未知从而获得新知。所以我们必须对真实的课堂场景进行准确观察,针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归因“诊断”,实施具有实际操作效果的“治疗”方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所谓“眼中形势胸中策,学海无崖我独攀”,要具备如此教学气度,尚须我们对“症”下“药”,不断自我完善。二、“观察诊疗”法的运用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

4、学给学生以震撼力,引起学生共鸣,使教学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但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出现令人困惑甚至尴尬的现象: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同身置庐山却识不得真面目O课堂教学又该怎样实施“观察诊疗”法来提升教学有效性呢?(一)教师要做好自我“观察诊疗”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前不久的一次课堂教学展示中,笔者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教学内容是《辛亥革命》(2009年6月第4版人民版教材),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按照新课标学科指导意见的教学指导思想,关于辛亥革命的背景不需做过多补充。然而授课教师却煞费苦心的把课改前老教材的关于辛亥革命背景的相关知识内容都

5、拿出来灌给学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如此,为了表示自己对教学有创新,课堂教学提升了高度,授课教师还把《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人教版选修4课本)一课的相关内容搬过来,结果喧宾夺主,后面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匆匆了事,最后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此案例中教师主观意图是想创新,但实际上教师并没按照新课标要求设计教学,其教学设计也就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实际效果仍是新瓶装旧酒。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真正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同时还需教师重新审视并明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6、,教学中师生是合作者和学习伙伴,教师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促进、指导、激励学生学习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才是教师的任务。以这样的教学意识做支点,撬动有效课堂教学这个大球就不难了。其次,教师要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少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认识:只要适应新课改的理念主要问题就可以解决To是否有了改变观念的思想认识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请看下面的案例:某教师在执教《罗马人的法律》一课时的教学片段:史料1(教材选用的学习思考部分):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天主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

7、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德国法学家耶林格《罗马法的精神》问题设置:结合史料回答(1)你是怎样理解罗马前两次对世界的征服的?(2)相对于罗马对世界的前两次征服而言,耶林格为什么说罗马的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这段史料对历史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对学生而言却因为缺少知识背景往往难于理解,教师既未把问题分解开来,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课前显然也没做好知识铺垫,结果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教师的解释学生也未能完全理解。思维敏捷点的学生反而向教师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问到教材没提到的《民法大全》是不是就是《查士丁尼法典》

8、,结果因为这部分内容教师也不熟悉,知识盲点也较多,弄的教师难于解答学生的提问,很是狼狈。观察上面的案例,笔者认为案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也是当前很多教师共同存在的问题,即知识储备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