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147研究现状

CD147研究现状

ID:42505488

大小:97.01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9-16

CD147研究现状_第1页
CD147研究现状_第2页
CD147研究现状_第3页
CD147研究现状_第4页
CD147研究现状_第5页
资源描述:

《CD147研究现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CD147研究现状摘要:在多种癌组织中,MMPs的表达主要由癌细胞相关的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子(extracellularmatrixmetalloproteinaseinducer,Emmprin,CD147)介导的癌-基质相互作用来调节。CD147分子是一个高度糖基化的跨膜蛋白,属于IgSF类CAM,与细胞-细胞及细胞-ECM相互作用密切相关[22]。CD147分子的表达在原发性乳腺癌、卵巢癌等人类肿瘤中显著上调[23-28],能够刺激基质细胞MMPs的生产,但对MMPs的生理性抑制剂MMPs组织抑制子(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

2、ses,TIMPs)的表达没有影响,从而调节由MMPs激活介导的胶原平衡[29],促进ECM降解与重建,促进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CD147分子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表面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糖蛋白,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的过程。CD147是一种在细胞中高度表达的胞膜监视分子,能刺激肿瘤细胞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及肿瘤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正常组织中CD147的出现和调节也伴随着MMPs表达的升高,这一现象提示CD147介导的MMPs诱导作用是非肿瘤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一种常见调节机制。影响CD147水平及其MMPs诱导活性——包括生长因子、激素、糖基化、膜脱落等。研究发

3、现,CD147分子是一个多功能分子,在胚胎发育、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修复、炎症发生、肿瘤进展等生理、病理状态下均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该分子参与了多个关键步骤,且其功能作用提示,该分子可能是参与癌—基质交互作用的一类重要分子。CD147分子的研究概况CD147分子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广泛表达于造血及非造血细胞系,分子量为50-60kDa的跨膜糖蛋白,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最早在1989年,AltrudaF等首次克隆出一个新的小鼠跨膜糖蛋白gp42基因,与组织相容性抗原有同源区,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具有潜在粘附分子的特性。随后,Miyauch

4、i等人及其他实验组分别独立地发现此分子,并证实该分子是一个功能分子,参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在肿瘤细胞可刺激MMP分泌,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因而又被命名为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matrixmetaloproteinaseinducer,EMMPRIN)。在基因组计划中,其基因命名为Basigin(在人缩写为BSG,鼠为Bsg)。编码CD147的基因定位于人19号染色体19p13.3[60],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II类β链及Igκ链V区基因有一定同源性[61,62]。人CD1

5、47分子曾有多种不同的命名,包括肿瘤细胞刺激因子(Tumorcellstimulationfactor,TCSF),EMMPRIN[63,64]、M6[65]、Basigin[62]和Neurothelin[66,67],与小鼠Basing/gp42、大鼠OX-47/CE-9、鸡HT7/5A11等不同种属抗原有较高同源性。第六届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协作组会议将来自各实验室不同的命名统一为新的CD编号—CD147,分属内皮细胞组[68]。(一)结构特征CD147分子属单次跨膜的糖蛋白,从克隆的cDNA序列得知CD147分子的mRNA长度大约1.7Kb,N端起始码之前有约115个核

6、苷酸为非编码区,编码区编码269个氨基酸,21个氨基酸为信号肽,中间185个氨基酸构成胞外结构域,从206-229共24个氨基酸为跨膜区,C端39个氨基酸为胞内结构域,跨膜区包括3个亮氨酸(206、213、220)和一个苯丙氨酸(227),且每隔7个氨基酸出现一次,为典型的亮氨酸拉链结构。跨膜区的带电残基及亮氨酸拉链结构是一个潜在的蛋白相互作用基序,很可能介导CD147分子参与形成信号转导多肽链或膜转运蛋白成份[69]。胞外4个半胱氨酸形成2个二硫键构成IgSF典型的半球型结构域(41,87,126,185)(图1)。在转录起始位点的相关区域未发现TATA或CAAT盒,但发现

7、转录起始位点位于CpG岛中,尤其在-247~+6核苷酸处较多。从结构上分析CD147分子属免疫超家族成员之一,成熟的蛋白包括2个IgSF结构域,一个包含带电荷Glu残基的跨膜区和胞内功能域,N未端的IgSF结构域属于C2型,而靠近胞膜的IgSF结构域属于V型,这在IgSF中是很特殊的,因为大多数具有C2、V2型结构域的IgSF成员,具有相反的排列方式,在鸡中,其第2个domain亦属于C2型。在跨膜区内存在带电荷的Glu残基,这在单次跨膜蛋白的跨膜区是极其少见的,除了在膜上与其它多肽相关联的蛋白以外,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