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ID:42546694

大小:47.0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17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_第1页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_第2页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_第3页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_第4页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育名家名著: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发布时间:2007-8-1411:14:31被阅览数:1004次来源:中国国学网文字〖大中小〗)杨贤江(1895—1931),字英父(英甫),笔名李浩吾、健夫、姚应夫、江一、叶公朴、牛犇等。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我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县)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幼年聪颖过人,学习刻苦,高小毕业后留校任教。17岁,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经常撰写论文,初露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才华。1917年毕业后在南京

2、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斋务助理和教育科助理等职。1919年,经邓中夏介绍参加“少年中国学会”,被选为该会南京分会的书记,并担任分会会刊《少年世界》编辑。1920年,杨贤江被选为“少年中国学会”第二届评议部评议员,开始摆脱“教育万能论”和独善其身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去。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1年春,受聘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的实际主编,通过《学生杂志》宣传马列主义,介绍进步杂志,指导青年和学生运动,并亲自撰稿回答青年学生所提出的涉及思想、政治、读书、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种种问

3、题,成为当时知识青年的良师益友。1924年,当选中共上海地方兼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改组后的国民党上海市党部青年部长,兼任浙江上虞县春晖中学教务主任,发起了对教育界复古思潮的批判。1926年底,杨贤江离开《学生杂志》,投身于上海工人起义的组织工作。1927年春,在北伐军攻克的杭州担任《国民日报》编辑。蒋介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出版的《革命军日报》社长。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回上海坚持地下斗争。同年底,东渡日本,负责中国留日学生特别支部工作。客居日本期间,杨贤江于革命活动之余,积极从

4、事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编写和翻译了大量的社会科学和教育论文,翻译出版了日本山下德治的《世界史纲》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等书,撰写出版了《教育史ABC》一书。1929年5月,杨贤江秘密回国,寓居上海,专事教育理论的著译工作,并接受党的委托、克服种种困难,以坚强的毅力,在不到半年的时向里完成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新教育大纲》,从而“奠定了杨贤江作为新兴教育理论先驱者光辉的历史地位”。由于工作繁重,环境恶劣,杨贤江积劳成疾,于1931年8月9日病逝于日本,享年仅36岁。《新教育大纲》

5、共有三章(内含十二节),三章之前加有“序言”和“绪论”。第一章的标题是:“教育的本质”,内含四节。第一节,教育是什么。第二节,教育的本质及其变质。第三节,批判几种对教育的曲解。第四节,教育的效能。第二章的标题是:“教育的进化”,内含四节。第五节,原始共产社会的教育。第六节,封建社会的教育。第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第八节,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第三章的标题是:“教育的概观”,内含四节。第九节。教育与经济。第十节,教育与政治。第十一节,教师。第十二节,学生。《新教育大纲》全书共约13万字。《新教育大纲》最初是

6、作为“新兴社会科学丛书”之一,于1930年2月由上海南强书局出版的,同年9月再版。作者署名“季浩吾”。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书籍,《新教育大纲》出版不久即被列入“禁书”而遭查封,但它却很快传入了当时的红区。如1930年8月印刷的“闽西列宁师范暑期学校讲义”基本上是根据《新教育大纲》节印而成的。解放后,《新教育大纲》经过整理之后,以杨贤江的署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61年重新出版。198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又将《新教育大纲》纳入《杨贤江教育文集》予以出版,这是目前较易见到的本子。《新教育大

7、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理论密切联系中国实际的重要著作,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杨贤江关于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新教育大纲》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论问题:(一)教育的起源及教育的变质教育的起源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教育大纲》中,杨贤江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摒弃了以往的在教育起源问题上的种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起源于人类的实际生活需要”的教育起源论。在《新教育大纲》中,杨贤江正确地指出:教育起源的动因并不是什么玄妙之物,决不是以

8、往所鼓吹的诸如人性、教育者的意识或天命之类,“若说教育是与现实的经济生活无关,单凭某个人头脑中的思索所得决定,从来就没这样一回事”。教育只不过是一件“日用品”,“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的发生就只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在杨贤江看来,“生活”既包括“衣食住的充分获得”,也包括“知识才能的自由发展”,而且“生活”必然是“集体的社会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