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菌培养计数技术

活菌培养计数技术

ID:42614109

大小:26.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8

活菌培养计数技术_第1页
活菌培养计数技术_第2页
活菌培养计数技术_第3页
活菌培养计数技术_第4页
资源描述:

《活菌培养计数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活菌培养计数技术2.1.1.3.1适用范围测定细菌悬液、菌片、釆样液等样本中含有活菌的数量。2.1.1.3.2试验器材(1)刻度吸管(1.0ml、5.0ml)。(2)稀释液:见附录A。(3)营养琼脂培养基:见附录A。(4)电动混合器2.1.1.3.3操作程序本规范耍求在杀菌试验中的活菌培养计数统一使用倾注法。其操作程序如下。(1)对菌悬液可直接进行培养计数。对菌片、采样棉拭与小型固体样木等,应将其上的细菌洗下成为菌悬液后进行培养计数。洗菌时,一般以稀释液为洗液。具体方法如下:取含5.0ml稀释液无菌试管,对菌片或小型固体样本直接投入即可,对棉拭则将

2、其釆样端剪入管内,每管一份样本。而后,用电动混合器混合20s(或在手掌上用力振敲80次),将菌洗下形成菌悬液。以上操作应严格按无菌要求进行。(2)将试管按需要数量分组排列于试管架上,每管加入4.5ml稀释液。各组由左向右,逐管标上1010一2、10'3等。(3)将菌悬液样本在用电动混合器混合20s(或在手掌上用力振敲80次),随即吸取0.5ml加至101管内。(4)将101管依前法用电动混合器混合20s(或在手掌上用力振敲80次),混匀,再吸取出0.5ml加入10?管内。如此类推,直至最后一管。必要时,还可作某稀释度的1:1或1:4稀释。(1)选

3、择适宜稀释度试管(以预计生长菌落数每平板为15cfu〜300cfu者为宜),吸取其中混合均匀的悬液1.0ml加于无菌平皿内。每一稀释度接种3个平皿。一般需接种2个〜3个不同稀释度。平皿加样前,应先按组编号,以免弄混。(2)将冷至40°C〜45°C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倾注于已加入样液的平皿中,每平皿15ml〜20mlo(3)将平皿盖好,即刻轻轻摇动混匀,平放于台上。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使底向上,置37°C温箱内培养。(4)每口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培养至规定时间(细菌繁殖体为48h,白色念珠菌与细菌芽苞为72h),计数最终结果的菌落数。(5)对菌片

4、和采样棉拭洗液的活菌培养计数,先按各试验要求处理(如去除残留消毒剂等),而后取其最终样液按上法进行培养计数。(6)计数菌落时,一般以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菌落数在15cfu~300cfu的平板为准,每个稀释度3个平板生长菌落数全合乎上述标准,则以该3个平板的菌落平均值作为结果;若有2个符合上述标准,则以该合格的两个平板菌落的平均值为结果。但对黑曲霉菌活菌计数及杀灭试验时,平板菌落数应在15cfu〜lOOcfu之间。对估计菌量极少的样本(如消毒处理后样本),在培养计数时可不作稀释,即使平板菌落数未达15时,亦可用其计算最终结果。将求得的平均

5、菌落值,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得每毫升原样液中的菌量。菌量单位为cfUo2.1.1.3.4活菌计数中技术操作误差的测定试验者在活菌计数中因技术操作而引起的菌落数误差率(平板间、稀释度间)不宜超过10%。对误差率的自检,可按以下公式计算。(1)平板间误差率计算公式:(2)稀释度间误差率计算公式:2.1.1.3.5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2)认真检查试验器材有无破损(要特别注意试管底的裂痕和破洞),以防丢失样木和污染环境。(3)注意菌液的均匀分散。(4)稀释或取液时要准确,尽量减少吸管使用中产生的误差。(5)每吸取一个稀释度样液,必须更换一

6、支吸管,以减少误差。(6)样液接种于平皿后应尽快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避免样液干燥于平皿上,影响结果的准确性。(7)倾注时琼脂培养基温度不得超过45°C,以防损伤细菌或真菌。倾注和摇动时,动作应尽量平稳,以利细菌分散均匀,便于计数菌落。勿使培养基外溢,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造成环境的污染。(8)为提高试验成功率,最好先用浊度计对原菌液含菌量做出估计,尽可能在首次试验时所取的有限稀释范围内(2个〜3个稀释度)即有长菌在15cfu~300cfu之间的平板。(9)结果计算时,必须弄清稀释倍数,以免计算错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