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周清试题,请勿删除

高二语文周清试题,请勿删除

ID:42692340

大小:77.6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20

高二语文周清试题,请勿删除_第1页
高二语文周清试题,请勿删除_第2页
高二语文周清试题,请勿删除_第3页
高二语文周清试题,请勿删除_第4页
高二语文周清试题,请勿删除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周清试题,请勿删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周清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

2、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宰我,孔子的弟子》而谢焉,然仲尼见之。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维其行维:维护,保持B.不自以为约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过:探望,拜访D.吾罪几矣■约:穷困,困窘几:(到了)极点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见行而从之者也B.见君

3、不见其从政者不维其行,不识其过••C.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始吾望儒而贵之••D.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非人不得其故••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见君(而)不见其从政者,可乎B.(若)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C.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之)为师D.夫子讥之,(此)是吾师也4.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评价对方的一组句子是()••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④今吾望儒而疑之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

4、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孟子也许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系统地阐述战争与伦理道德

5、之间关系、并把战争明确置于道德前提之上的古代思想家。和孔子一样,儒家最高的伦理原则“仁”是孟子战争观的源头,但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他将“仁”落实在“仁政”上,不同于孔子落实在“礼制”上。这样,首先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两者的战争观开始分道扬链。孟子所描绘的“仁政”蓝图对于理解其战争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孟子•梁惠王上》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内容便是“仁政”伊始,“王道”畅行的情景。孟子已将儒家道德原则的“仁”与现实主张“民本”一并融合于这张蓝图。其意义在于“民本”意识在伦理道德领域找到其依据,反过来,“仁”这一儒家

6、最高道德原则亦在现实政治领域找到自己的归宿。二者在“仁政”的政治层面得到统一。这和孔子将“仁”与“礼”统一在“礼制”中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样,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和工具就必然在孟子那里成为“行仁政”的手段。孟子反对以纯粹功利为目标的战争,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深恶痛绝,愤愤然而道:“善战者服上刑”。但他绝不是一个“非战主义者”和“非暴力主义者”,孟子竭力主张战争应成为行“仁政”手段,即为实现上述这幅蓝图之有力工具。基于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儒家战争观的重要概念和命题,例如:“王师”、“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7、“天吏”、“以至仁伐至不仁”,“诛一夫”等。虽然,“仁政”已将“仁”与“民本”合二为一,然而其中仍然包含着两种价值尺度:一为道德、一为现实政治。“仁者无敌”立足于道德,“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则立足于现实政治层面,由于儒家的最终归属在道德领域,“王师”、“仁者无敌”、“以至仁伐至不仁”、“天吏”等又都属战争的道德命题,这就意味着“民本”意识已成为沟通战争与道德两大领域的媒介或中间环节。战争超越了功利层次上升至道德层次,并且在儒家的道德范围中获得道义的合理性以及最后的归宿。儒家道德原则取代了自然状态的功利原则,成为战争的前提。儒家最高道德原则“仁”

8、经由“民本”这一环节继续延伸至战争领域,借助战争这一极端暴力形式使自身得到最有力、最彻底的现实的外在显现。战争即为“仁”这一道德观念在现实中最有力之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