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ID:42711954

大小:22.0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20

《兰亭集序》-教案_第1页
《兰亭集序》-教案_第2页
《兰亭集序》-教案_第3页
《兰亭集序》-教案_第4页
《兰亭集序》-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9.《兰亭集序》-教案  19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  【教学方法】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

2、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  二、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字如其人  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  2.检查预习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世殊事异/虽取

3、舍万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向之所欣  /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人之相与  解释下列句子  引以为流觞曲水    每览昔人兴感之,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省略介词)  三、赏景识趣  主题:文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在写景中的体现  1.自朗读前两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A辰雅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B景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比较:①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二

4、者有何不同?  C人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D事雅△修禊事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2.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换得作者如何心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游:在水中为游,人自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的联想、想象,因而可突破时空局限  小结: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的感召

5、下抒发的情怀,这就是山水诗的兴起,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是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了,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精心打造的精神或理想的标尺,如同“田园”一样,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累了时候,它成了皈依。成了“诗意的栖居”  3.这种感情浓缩成一句话“信可乐也”  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兰亭之会,四者并具,怎不可乐?  △信,的确、确实  △“也”为什么不用“矣”?  “也”语气平缓,“矣”语气激越,这同样是作者的淡泊宁静,清新雅致的人品、文风的体现。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情感初探  1

6、.启疑:“乐”是不是在全文中一以贯之呢?学生找“痛”与“悲”字2、“痛”、“悲”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情境不合,如何认识。A痛:  “痛”在何处?  人老、事迁、景陈、寿短→岂不痛哉?“痛”指什么?不是痛苦,痛伤,而是痛惜B悲:  为什么会有“悲夫”的感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今之视昔”→“每览昔人不能喻之于怀”说明我与古人同悲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说明: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前人文章一样“悲”与“痛”的比较  不同,“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悼、自怜,而“悲

7、”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已悲人的,更加深刻。  小结: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进行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的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是一致的,王羲之正道出了“千古同悲”,才能深深打动我们  昔人、自我、后人→千古同悲悲不是悲苦、悲痛,而是悲叹  二、深度探究  1.理解:《晋书·王羲之传》“羲之素好服食养生,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王羲之的自我之“志”究竟何在?  △关于的写作主旨,有下列不同说法,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