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阶段提升(七)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阶段提升(七)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ID:42716322

大小:2.38 M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1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阶段提升(七)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阶段提升(七)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阶段提升(七)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阶段提升(七)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阶段提升(七)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阶段提升(七)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阶段提升(七)模块命题角度考频考情说明政治(2018·全国Ⅰ,28)甲午战争的结局及成因5年3考1.从模块内容看,思想部分是考查的重点,政治、经济考查逐渐增多,综合性考查加强。政治主要从近代化角度考查重要历史现象的影响;经济主要考查经济结构的变动;思想主要考查中西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融。2.从题型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非选择题主要是从通史角度选定主题考查。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变迁及演变趋势。(2017·全国Ⅲ,41)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政治变化(2016·全国Ⅱ,40)近代海外移民及华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经济(2

2、017·全国Ⅱ,29)从思想角度考查近代习俗的变化5年3考(2016·全国Ⅲ,41)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自开商埠与经济结构变动(2014·全国Ⅱ,28)从思想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的服饰变革思想文化(2018·全国Ⅲ,28)严复翻译《天演论》与维新思想宣传的特点及影响5年7考(2017·全国Ⅲ,41)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思想变化(2016·全国Ⅲ,28)梁启超与“诗界革命”(2016·全国Ⅲ,29)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之争(2016·全国Ⅰ,40)康有为、严复有关人口问题的主张及评价(2015·全国Ⅱ,29)康有为的思想主张(2015

3、·全国Ⅱ,29)近代维新派对儒学的认识主题一 近代前期从“师夷长技”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演变【主题综述】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51)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2)中日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

4、流。【针对训练1】(2018·山东潍坊模拟)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这反映了郭嵩焘(  )A.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B.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解析 材料“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包含了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反对异族压迫的观念,故B项正确;根据“反对‘严夷夏之大防’”,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以师其用

5、兵制器之方”说明学习西方技术但并未说明中体为前提,故C项错误;材料“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说明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是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 B主题二 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不朽丰碑——辛亥革命的先驱们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理念【主题综述】近代前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探索奠定了基

6、础。【针对训练2】(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解析 根据“先哲之遗业”、“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可知孙中山认为民主共和是政治传统,意在为其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民主共和的渊源,未体现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主共和是历史传统,

7、未涉及民主共和的实质,故B项错误;孙中山意在为他的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并非继承发展儒家文化,故5D项错误。答案 C主题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转型反映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通史整合】(1)从政治折射点看: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与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准备了条件。(2)从经济折射点看:中日甲午战争后,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了

8、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影响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对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巨大。(3)从思想折射点看: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君主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