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ID:42742355

大小:1.09 MB

页数:38页

时间:2019-09-21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_第1页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_第2页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_第3页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_第4页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章宋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一)进一步抬高文人的政治地位宋太祖(二)尊孔崇儒加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撰写《崇儒术论》(三)重视佛道作《崇释论》;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二、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北宋的“三次兴学”1、庆历兴学宋神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内容有三项:⑴令州县立学,应试科举者需在州县学读书三百日方准应试;曾应试者也需在学一百日。⑵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⑶改革太学。太学中推广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2、熙宁兴学宋神宗

2、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兴学的主要内容:⑴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⑵整顿地方官学;⑶颁布《三经新义》;⑷整顿和发展专科学校;⑸改革科举制度。3、崇宁兴学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主持主要内容:⑴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⑵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⑶新建辟雍,发展太学;⑷恢复设立医学、算学、书学,创立画学等专科学校;⑸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二)北宋的教育制度1、中央官学按隶属关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国子监管辖,有国子学、太学、辟雍、武学、律学、广文馆、四门学。第二类是由中央各局管辖的学校,有医学、算学、书学、画学

3、。第三类是专为教育宗室子孙而设立的贵胄学校,主要有资善堂、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2.地方官学宋代地方学校仅有两种:即由州或府、军、监设立的,称州学或府学、军学、监学;由县设立的称县学。宋代地方学校比唐代有所改进,主要有:⑴设置主管地方教育行政长官——各路提举学事司;⑵普遍实行“三舍法”;⑶拨给学田,保障经费;⑷创立了分斋教学制度。第二节元代的教育一、元代“汉化”的教育政策(一)尊孔崇儒武宗时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令地方长官利用孔庙进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通过祭孔,加强社会教育。忽必烈(二)尊崇理学广泛收集伊洛

4、诸学,并建太极书院和“周子祠”以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令蒙古国子生学习程朱理学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出题,以朱熹的注解为准。二、元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中央官学1、国子学这是专门学习汉文化的学校。创立于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招收七品以上朝官子孙及卫士子弟。元代的国子学实行“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2、蒙古国子学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在京师立蒙古国子学。主要教授译成蒙文的《通鉴节要》,学生学成精通者,量授官职。3、回回国子学这是专门学习亦斯替非文字(波斯文)的学校。(二)地方官学1.儒学系统的学

5、校按行政区划在地方上建立了路学、府学、州学、县学。江南诸路及各县内设立小学。除此之外,建有社学。社学:元代至元23年,颁令各路,劝农立社,凡县属村庄50家为一社,每社建立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社学制度对明清地方教育有深刻影响。2.专门学校诸路蒙古字学诸路医学诸路阴阳学阴阳学:元代至元28年创设,隶属于司天台,所学为天文、术数等科。学有成就者录于司天台就职。在地方上设立培养天文、历算人才的学校,这是元朝的创新,对后来的明朝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一、朱熹和理学朱熹(1130—1

6、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亲自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拟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一生还编撰了许多教材,如《近思录》、《小学》、《四书章句集注》等。朱熹考亭书院四书集注从世界观上划分,理学分为两派:陆王派(主观唯心主义)和程朱派(客观唯心主义)。从地域上划分,理学分为四派:濂学、洛学、关学、闽学。朱熹在理学道统中的地位:二程杨时(龟山)罗从彦李侗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二、“学以变化气质”的教育作用论(一)人性论“理”是

7、万事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具体物质但是“理”必须借助于“气”而派生万物。他认为,作为人性,由于“理”和“气”的作用,使人性分为两种:“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教育作用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这种善性就是本然之性。本然之性是自然合于天理的,“性即理也”,然而每个人又都受“气质”的偏蔽,使其本然之性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先觉者的教育,变化其气质,去蔽明善,使受到偏蔽的善性得以明复。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水中。禀气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

8、。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三、“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与此相应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与天命之性相联的是道心,即是天理,是至善的;与气质之性相联的是人心,是有善有恶的。“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教育的任务则是“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学校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