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在《本草备要》中的应用与体现

阴阳学说在《本草备要》中的应用与体现

ID:42786203

大小:3.62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9-22

阴阳学说在《本草备要》中的应用与体现_第1页
阴阳学说在《本草备要》中的应用与体现_第2页
阴阳学说在《本草备要》中的应用与体现_第3页
阴阳学说在《本草备要》中的应用与体现_第4页
阴阳学说在《本草备要》中的应用与体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阴阳学说在《本草备要》中的应用与体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阴阳学说在《本草备要》中的体现与应用山东中医药大学毛逸斐1.《本草备要》简介4.以阴阳解配伍2.以阴阳释病机3.以阴阳别用药5.以阴阳论治法《本草备要》是清代医家汪昂的代表著作之一,约成书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并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重加修订。全书共8卷,收载药物479种,因所载药物既备且要,故名“本草备要”。该书切于实用,医药结合,注重启蒙,自刊行以来风行不止,被认为是“清代流行最广的普及性本草学著作”。1.《本草备要》简介汪昂深谙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强调疾病治疗应补偏救弊,利用药物的阴阳偏性,纠正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从

2、而使人体恢复平衡协调的状态,所以《本草备要》中不乏对阴阳学说的应用与体现。芎:补血润燥,宣,行气搜风痈疽疮疡(痈从六腑生,疽从五脏生,皆阴阳相滞而成。气为阳,血为阴,血行脉中,气行脉外,相并周流。寒湿搏之,则凝滞而行迟,为不及;火热搏之,则沸腾而行速,为太过;气郁邪入血中,为阴滞于阳;血郁邪入气中,为阳滞于阴,致生恶毒,然百病皆由此起也。芎、归能和血行气而通阴阳。)元参:补水,泻无根之火散无根浮游之火(肾水受寒,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2.以阴阳释病机茵陈:通,利湿热,治诸黄为治黄胆之君药(脾胃有湿热则发黄,黄者,脾之色也

3、。热甚者,身如桔色,汗如柏汁;亦有寒湿发黄、身熏黄而色暗。大抵治以茵陈为主,阳黄加大黄、栀子,阴黄加附子、干姜,各随寒热治之。)沙参:补阴,泻肺火久嗽肺痿,金受火克者宜之,寒客肺中作嗽者勿服(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肺热者用之,以代人参。)3.以阴阳别用药芎:补血润燥,宣,行气搜风然香窜辛散,能走泄真气,单服久服,令人暴亡(单服则脏有偏胜,久服则过剂生邪,故有此失。若有配合节制,则不至此矣。昂按∶芍、地酸寒为阴,芎、归辛温为阳,故四物取其相济以行血药之滞耳。)4.以阴阳解配伍泽泻:通,利水,写膀胱火昂按∶六味丸有熟地之温

4、,丹皮之凉,山药之涩,茯苓之渗,山茱之收,泽泻之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即有加减,或加紫河车一具,或五味、麦冬、杜仲、牛膝之类,不过一二味,极三四味而止。今人或疑泽泻之泻而减之,多拣本草补药,恣意加入,有补无泻。且客倍于主,责成不专,而六味之功,且退处于虚位,失制方配合之本旨矣,此近世庸师之误也5.以阴阳论治法人参:大补元气,生亦泻火中暑、中风及一切血证(东垣曰∶古人治大吐血,脉芤洪者,并用人参。脱血者先益其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之义也。

5、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凡虚劳吐血,能受补者易治,不能受补者难治。)白薇:泻血热《经疏》曰∶古方调经种子,往往用之。盖不孕缘于血热血少,而其源起于真阴不足,阳胜而内热,故营血日枯也。益阴清热,则血自生旺而有子矣,须佐以归、地、芍药、杜仲、苁蓉等药。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