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ID:42810936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1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_第1页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_第2页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_第3页
资源描述: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与反思及课件要求作业题目:您在“个人研修计划”已经选定了一节课,作为本次研修的教学实践内容。请您针对这一节课,完成教学设计与反思和教学课件,将这一节课的成果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提交。培训成果资源包包括一份这堂课的“聚焦教学重难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和一份与之对应的教学课件。作业要求:1.教学设计与反思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2.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3.教学设计与反思和课件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请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注:由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4.请至少查

2、看一位同伴提交的“培训成果资源包”,在其作品的下方给出您的合理评价和建议。附件: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聚焦教学重难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名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姓名:杨鹏春工作单位:永平县第二中学学科年级:九年级教材版本:新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圆的教学在平面几何中乃至整个中学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又比较广泛,又是在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的直线和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铺垫的一节课,在今后的解题及几何证明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过程与方法目

3、标: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具体的例子引入本节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初一,初二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分析力,归纳力和根据他们的特点,通过复习旧知引入这节课内容,通过点与圆的相对运动,揭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进一步强化对分类和化归思想的认识。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利用太阳升起与地平线之间的关系引入,同时是想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指起到引导和

4、组织的作用。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结论2.难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复习1.圆的两种定义是什么?2.你能至少举例两个说明圆是如何形成的?3.圆形成后圆上这些点到圆心的距离如何?4.如果在圆外有一点呢?圆内呢?请你画图想一想.检测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活动二:探究新知由上面的画图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为OP=d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点P在圆外<=>d>r点P在圆上<=>d=r点P在圆内<=>d观察思考,体验数学建模思想通过对新知识形成过程,进一步强

5、化对分类和化归思想的认识活动三:应用新知1问1:⊙O的半径10cm,A、B、C三点到圆心的距离分别为8cm、10cm、12cm,则点A、B、C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A在点B在点C在应用新知2问2:已知矩形ABCD的边AB=3厘米,AD=4厘米(1)以点A为圆心,3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参与计算,初步应用新知学生探索完成提出的问题尝试理论指导实践,体验成功参与计算,体验成功(2)以点A为圆心,4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3)以点A为圆心,5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活动四:课

6、堂小结:通过学习,你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了什么收获和体会?活动五:课外作业教材练习1,2题学生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理清知识学以致用七、教学评价设计在上课以前就根据学生的情况把学生分成5组,引导他们得出本节的结论后,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互相评价,找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这节课总体还好,只是对后进生的关注有点少,以后在教学中要坚强对后进生的关注。八、板书设计24.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P在圆外<=>d>r点P在圆上<=>d=r点P在圆内<=>d原九、实践反思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我从复习旧知引入,让学生了解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变化,从而分析归纳出点和圆的位

7、置关系。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索三种位置关系下圆心到点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并联系实际,由应用新知2、3进行练习,最后达到解决实际问题。对比以前在上《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通过复习旧知引入和创设情境引入比较,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效果要好一点,这可从学生课堂练习表现出来,学生掌握知识要好些,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可以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更活跃,但从学生课堂练习来看,收效不算很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