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

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

ID:42854920

大小:59.54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9-23

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_第1页
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_第2页
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_第3页
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_第4页
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滚滚而来的今天,当教师用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rh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二在思想政治课中体现

2、“生活化"的理念,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一、教师定位:倾听与共舞。从本质来看,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间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考,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市于对教师“权威''的过分强调,通常只有教师对学生说“不“。难怪,朱永新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把“缺服务意识”列为第一。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政治

3、课堂其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建立“倾听与共舞"式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二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既然一千个读考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不妨让政治课堂也呈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新气象;同时,“蹲下身”用虚心的态度以学生为师,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政治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舞二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一“先生教书,学生念书",只重视“

4、书"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以人为本二切实提高教学的发展功效与育人功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老师只是导演、是配角,学生才是演员、是主角,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这要求我们老师要大胆转变角色,耍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方式,要善于扮演导演角色把学生推上“舞台"市他们去“表演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所想,同时老师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

5、活而不乱,一堂课就在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中、秩序井然地得以完成,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教学目标:从偏重于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多维目标转变。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时虽然在教学目标上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注重的也是掌握、理解、分析书本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因此,贯彻生活化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一维转向多维,应该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方面:尽管新

6、课程改革耍求淡化学科知识体系,但决不意味着可以不要这些基本知识。在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分类中,基础性的应该是了解社会基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知识和耍求,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获得对这些知识的分析、选择、判断和决策能力,提高主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等。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

7、、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课堂各种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三、教学内容: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取向转变为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取向。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仿佛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着,而是为教材活着,不是为现实生活活着,也不是为理想生活活着。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

8、点,在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比如,在讲价值观的内容时,举例都以伟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化精英作为典型人物,与学生的周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就很难产生共鸣。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