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芬法学论文

刘超芬法学论文

ID:42868106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23

刘超芬法学论文_第1页
刘超芬法学论文_第2页
刘超芬法学论文_第3页
刘超芬法学论文_第4页
刘超芬法学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超芬法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法治与德治【摘要】法律与道徳作为人类社会规范体系屮最为重要的两人部分,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璽要机制。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冃标后,我国应当如何看待依法治国和以徳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关系重人。法治和徳治相比应居于主要地位,徳治作为重要的治国方式,对促进法治冇着璽要的作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徳治国相结合。[Abstract】Lawandmoralityashumansocietystandardsystemoftwoparts,themostimportantisinseparableinn

2、er1ink,isregulationsocialre1ationsandthepeople'sbehaviorimportantmechanism・Intheestablishmentof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constructionobjectives,ourcountryshouldstateaffairsaccordingtolawandhowtotreatthedialecticalrelationsbetweenrelentlesslytorealizeourcountrytheconstructionofsocialistgrandta

3、rgetofrelationsandmajor.Theruleoflawandmoralityshouldbecomparedinmainpositionofmoralityasanimportantwaytopromotethelawgoverning,playsanimportantrole.Toconstructa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wemustinsistonstateadministrationaccordingtolawandmoralitycombined.【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徳治国关系序言2一、“法治”与“德治”的关系2(一)“法

4、治”与“徳治”区别21、治国方略上的差异22、“法治”是他律Z治,而“德治”则是自律Z治2(二)“法治”与“德治”联系21、“法治”与“徳治”相互配合和支持22、“法治”与“徳治”有着共同的精神——秩序33、“法治”-U“德治”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3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3(一)法律和道徳的作用不同3(-)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3(三)理论分析3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32、从哲学角度分析33、从政治学角度分析4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4(一)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徳治国”相结合,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4(二)坚持“

5、依法治国”同“以徳治国”相结合,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4(三)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具体体现5(四)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徳治国”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需要5(五)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徳治国”相结合,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5参考文献6序言“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历来都是法律家们所争论不休的一个论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二者究竟应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曾成为一段吋期内理论界探讨的热点。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有法律來为Z保驾护航,同时也离不开道徳的影响与支持

6、,因而在我国,“法治”与“徳治”应当同步并举。然而,诸方面的原因,却使得我国法学界不少人对“德治”的认识冇些偏颇,以致许多悄况下,当我们一提到“德治”这种说法的时候,便会招来许多非议。研究“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Z间的关系,探讨协调二者Z间关系的途径与方式应成为每一个法学工作者所必须要思考的现实问题。一、“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一)“法治”与“德治”区别1、治国方略上的差异“法治”与“德治”的最终归宿都在治国上,但二者在治国的侧重点上却截然不同。换言乙前者主要侧重于先“治法”,后者则主要侧重于先“治人”。理论上,就“治人”与“治法”的轻重而言,“治人”应重于“治法”

7、。这是因为:首先,“治人”在内容上实际已包含有“治法”的要求,“治法”的最终冃的还是为了“治人”,在木末顺序上,应当是“治人”为木,而“治法”为末。其次,“治人”是“治法”的依托,“治人”有助于更好地“治法”。作为一种规范,法只能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对人的内心世界则无法涉足;要涉足人们的内心世界述需要人本身。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再良好的法制,假如没冇具备应冇索质的人去执行,仍无异于一纸具文。因此,单纯“治法”不足以“治人”,要实现法治的理想目标,还必须要把最终的依赖点放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