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ID:42896620

大小:3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22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_第1页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_第2页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_第3页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_第4页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触犯刑法并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近年来,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十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从这项调查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随着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未成年人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增加见识的同时,因其心理的不成熟,未成年人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2、。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二)从犯罪手段看,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智能化。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交通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而且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如我们侦办的李某等人盗窃系列案,16岁的李某以翻墙、撬窗等手段入室实施盗窃作案十余起,作案时李某等人均戴手套。(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

3、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根据近年来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中,抢劫罪居于首位,占到46.3%;盗窃18.7%;故意伤害罪9%;此外还有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绑架等。(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

4、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一)从未成年人自身因素看,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较低。我们所侦办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95%以上仅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他们辍学步入社会后,由于没有技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无所事事,惹是生非。二是受腐朽思想影响。他们大多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妄想不劳而获,从而驱使他们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法制观念浅薄。未成年人大多没有受过普法教育,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加上自控能力差,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四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有的未成年人平时不注重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道德标准低下,对

5、自己放任自流随心所欲,以至违法犯罪。(二)从家庭教育看,主要表现在:1、单亲家庭的影响。“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父母不和、离异,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畸形家庭使许多未成年人在性格上变得孤僻、内向,不善交往,容易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另一方面,该类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又因丧失了父母的爱抚和管理,逐渐与其父母感情淡薄,从而控制他们的力量减少了,他们像一批批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地在原

6、野上狂奔,企图从眼前“难以捉摸”和“扑朔迷离”的景象里,找出自己的希望之光,这时只要有人稍加引诱,就会滑向犯罪的深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单亲离异家庭,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由于单亲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和教育,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一是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对子女娇宠溺爱,有的对孩子简单粗暴,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缺乏情感沟通。二是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法国犯罪学家塔尔德在其专著《模仿规律》中指出:“模

7、仿的程度,和人与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密切的人,越彼此模仿,即发生模仿的可能性和模仿的强度越大。”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等不良行为,给子女以不良暗示。由于孩子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从社会方面看,主要表现在:1、很多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恶性发展,是与其未成年同龄群体的不良交往息息相关的。美国“犯罪学之父”萨瑟兰认为:“犯罪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习得的。对犯罪行为学习的

8、主要部分发生在亲密的群体中。这种群体的主要成员是犯罪人所熟悉的伙伴、朋友等。犯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