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矛盾中提升认知

于矛盾中提升认知

ID:42903679

大小:3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3

于矛盾中提升认知_第1页
于矛盾中提升认知_第2页
于矛盾中提升认知_第3页
于矛盾中提升认知_第4页
资源描述:

《于矛盾中提升认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于矛盾处提升认知——《别饿坏了那匹马》结课随想东洲中心小学章灵珠【案题缘起】无意中打开电脑,浏览到这样一段文章:“有时课文中前后有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可激发生疑,共同探究,理解文章之合理性和精妙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课文内容本身的种种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来设问,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读到这儿,不由得想起我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结课时的情景。【案题过程】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时,通过分析讨论,明白了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自己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目的是为了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个人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当“我”得知事情

2、的真相后,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课文上到小练笔交流评价本可以顺理成章地结束了,但是我反复读了课文思考之后,发现“我”就是残疾青年心中的那匹马。作者真可谓是独具匠心。于是,在结课时我改变了事先准备的程序。在小练笔评价结束后。师:课文三次提到的马,其实是不存在的,这个在第24自然段中已经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了,可是我们再仔细想想,这匹马似乎又是存在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内一片窃窃私语声。同学们有的直盯着我,言下之意是“老师,我听错了吗”;有的面面相觑,一脸茫然,“书上明明说是没有马的”;有的眉头紧锁,做沉思状,“或许老师说得对”。师追问:你认为这匹马存在吗?如果存在的,会是谁呢?请同学们好好地回

3、忆课文内容,想一想刚才学习讨论时的情景,相信你们会有答案的。同学们都陷入了思考中,不时地互相交头接耳。三分钟后,很多同学还是没有答案,或许还是坚持“这匹马是不存在”的观点。小沨(又过了近一分钟):老师,您说得对,那匹马是存在的,“我”就是那匹马。4师面露喜色:哦,怎么理解?小沨:“我”非常渴望看书,就像是马非常渴望马草一样,而残疾青年给了“我”看书的机会,就是喂“我”马草的人。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小沨:从“我”白看书时的忐忑不安,扯马草换看书机会都可以看书“我”对知识的渴望,就如同是一匹渴望马草的马。从青年关心“我”读书的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也可以体会出来。如:“我”读书

4、时,他让“我”坐下慢慢看,丝毫没有因为“我”白看书而生气;见“我”卖不了马草,谎称自己家中有马,让“我”把马草卖给他,好让“我”心安理得地看书;后来为了防止露馅,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去路,还威胁说“那马会踢伤你的”。经小沨这样一讲,同学们茅塞顿开,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小沨同学的确很会思考,他已经读透了课文。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我”,就是那匹饥饿的马,而残疾青年为了喂饱“我”,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使“我”得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文学作品中,设置矛盾,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往往是作者常用的一种方法。读者读着矛盾,作必要的揣度和讨论,又往往是深入作者内心的捷径。所以教师在教学

5、过程中,把握好矛盾点,适时提问,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笔者今年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少年闰土》就是一个运用矛盾设置问题的成功例子。她先出示并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为“瓜地刺猹”(板书);然后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后面的内容,同样让学生以小标题形式归纳闰土告诉作者的几件事情,反馈并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再是让学生看板书提出疑点,当学生说“瓜地刺猹”和“看瓜刺猹”讲的是同一件事情的时候,老师适时抛出矛盾问题:“看瓜刺猹”在文中进行了两次描写,是简单的重复吗?删还是不删?是啊,到底该不该删呢?同学们忙不迭地到书中寻找答案。最后一致认为不能删,因为后面部分的

6、“看瓜刺猹”是前面部分的补充,补充了很多第一自然段中没有的内容,如农民的淳朴、猹的形状等。如果没有这个问题,同学们根本不会去进行比较两个内容的异同。学生这样一比较,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4【我的思考】不管是自己上的课还是别人上的课都带给我无尽的思考。想想自己每备一篇课文时,思考得非常详尽,总怕有什么会漏掉,可课堂的生成是灵动的,不由我们的设计为转移的,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变教学策略。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备课时,我参考了《教师教学用书》,然后设计了教学流程,原来以小练笔交流评价后结课,教学过程也比较完整。《教师教学用书》上也没有提到“那匹马就是作者自己”,去年我教学时也

7、没有深入去挖掘而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次在引导学生归纳人物的特点时猛然间灵光一闪:“‘我’不就是青年人眼中的饿马吗?”于是在结课时我有意设置一个“障碍”,形成学生心理上的一种认知冲突。其实,这个看似与文章内容矛盾的问题,恰恰是课文阅读的重点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疑问,跳出文本解读文本,于课文中去寻求焦点进行探究,撞击出火花,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的同时体会到作者许申高的独具匠心。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