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小麦栽培

镇平小麦栽培

ID:42947101

大小:12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23

镇平小麦栽培_第1页
镇平小麦栽培_第2页
镇平小麦栽培_第3页
镇平小麦栽培_第4页
镇平小麦栽培_第5页
资源描述:

《镇平小麦栽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镇平小麦栽培小麦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种植面积居谷类作物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小麦在镇平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常年种植面积在5.5万公顷左右,占全国麦播面枳的1.75%,占河南省麦播面积的11.4%,是中国主耍小麦商品粮基地之一。因此大力发展小麦生产,持续稳产高产,对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国家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栽培历史小麦属于禾本科(Gramigag)小麦族(Triticeae)小麦属(Tritcum)。镇平匸产上应用的小麦品种,主耍是属于普通小麦(Tr

2、iticcmaestivum)的各个变种。根据考古学证明,小麦是人类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新石器时代人类对其祖先植物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万年以上。屮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干小穗、干子粒、炭化麦粒以及麦穗、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后,小麦即从西亚、中东一带西向传入欧洲和非洲,东向传入卬度、阿富汗、中国。中国的小麦则出黄河中游向外传播,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H本。镇平小麦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80年至公元「世纪,小麦

3、种植由北向南过渡时期。据《史记》记载,战国张仪称韩地遍野“非菽即麦”(公元前475~417年今镇平属韩国)。说明战国时镇平种植小麦、豆类己形成规模。距今约3000年左右的历史。在栽培技术方面,“深耕”是古老的传统经验。早在战国时期《吕氏春秋》说:“其深殖之度,阴上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皿篇》H:“耕而不劳,不如作暴”。《齐民要术•大小麦篇》中“锄,麦倍收;皮薄面多。”《齐民要术•耕出篇》屮提及的“绿豆苕子掩青美田”、“旧墙土良地”、“作物秸杆高温踏肥”等绿肥压青、壮土肥

4、田、高温堆肥、秸杆还田技术直到今天县内有些地方还在采用。二.发展概况镇平小麦栽培在明清时期,种植面积为4~5万公顷之间,亩产量在30-50公斤,即是在康乾盛世,小麦产量也未突破72公斤。建国前,民国时期连年战争,对农业重视不够,疏于管理,耕作粗放,病虫发生严重,小麦产量很低,民国24年(1935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52211公顷,单产仅21公斤。民国35年(1946年)45667公顷,单产仅34.5公斤。就连民国9年(1920年)小麦单产最高年份,亩产也没超过100公斤。建国后,政府十分重视小麦生

5、产,1950年4月、1951年4月至1960年9月,每年都发出有关防治小麦小红虫(即小麦吸浆虫)、麦蜘蛛、粘虫、黑穗病的通告,在全县开展群防群治工作。是小麦单产有所提高,1949年至2009年60年间在小麦种植上前后经历了四个栽培技术阶段。1、传统耕作栽培技术提高阶段(19497957)。年种植面积在40498-46550公顷之间,单产26~68公斤。这是一个生产水平较低的阶段。新屮国刚刚建立,由于生产关系的革变,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受经济困难、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生产物

6、资缺乏等等条件的限制,小麦生产仍较落后,所栽培品种多以地方种为主,因此产量低而不稳定。县政府为发展小麦生产,8年内曾召开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3次,农民代表人会3次,交流增产经验,多次观摩评比,组织开展爱国丰产竞赛活动。在品种上1950-1953年,逐步更换了红和尚头、红芒、二芒、老两口、山大头、虫山子麦、疙瘩糙、白火麦、蜷芒等产量低,抗倒差,病害严重,抗逆性差的老品种。政府发动群众,评选好品种,引进新品种,挑选一批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较好的品种,1951年首次从澳人利亚引进口玉皮小麦品种,经过试种表现

7、较好,很快推广开。曾涌现出高丘区双全寺农民王玉仓,茬麦由产322.5公斤,荣获省政府爱国丰收奖。1954年从南阳引进中农28和南阳1—486o并从两北农学院引进丰产早熟,高抗条锈的碧蚂1号、碧蚂4号,全部替代传统品种,很快成为镇平的主耍栽培品种。1956年因夏收时遇到雨涝,麦籽在穗上发芽,加上新的条锈生理小种的出现,抗锈性下降,进行了第二次小麦品种更换,碧蚂1号、碧蚂4号淘汰。1956年从意人利引进抗雨涝,抗吸浆虫的品种南人2419成为当家晶种。这一时期推广赛力散拌种防治黑穗病;吸浆虫成虫岀土期往返

8、拉绳等技术措施,是小麦产量较解放前有一定的提高。2、以深耕、密植为中心的丰产栽培技术阶段(19587968)此阶段的特点是,I韦I绕小麦高产大搞试验,丰产方遍地开花。毛主席提岀农业“八字宪法〃,把深翻改土放在首位。全县即掀起了深翻土地的高潮。翻地深的达70公分以上,浅的也在50公分左右;大搞积肥运动,采用养猪建圈、修厕所、派坑、熏肥窑、高台牛铺、土法生产菌肥。推广小麦良种有白玉皮、南大2419、山人头,60年代逐步引进内乡6号、内乡36号、阿夫、阿勃矮杆抗倒品种取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