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2)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2)

ID:42949195

大小:6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24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2)_第1页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2)_第2页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2)_第3页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2)_第4页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2)_第5页
资源描述: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  3.知道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  4.通过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力;  5.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7.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体现数学中的美,感受数学中的美.教学建议1、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及判

2、定.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体现了数学中的美育教育;同时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应用,让学生体验到了实际中的数学.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区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说的,学生容易混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是本节的难点.  2、教学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动手试验,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

3、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具体说明如下:让学生的手活起来  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比较熟悉,但往往不能完全掌握它的定义,尤其不会区别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个定义,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实例,然后自己动手,进行剪纸,说明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引出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并能较快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

4、氛,在师生之间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  (3)知道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2、能力目标:  (1)通过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体现数学中的美,感受

5、数学中的美.教学重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及判定教学难点:区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用具:直尺,微机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教学过程:  1、概念:(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对称轴  (2)轴对称  (3)轴对称图形学生动手实验,说明上述概念.最后总结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只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如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轴对称图

6、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定理的获得  (投影):观察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否为全等形  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由此得出: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启发学生,写出此定理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为真命题?由此得到: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学生继续观察得到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

7、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说明:上述定理2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则是判定定理.  上述问题的获得,都是由定理1引发、变换、延伸得到的.教师应充分抓住这次机会,培养学生变式问题的研究.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图形对称轴点A过点A的任意直线直线m直线m,m的垂线线段AB直线AB,线段AB的中垂线角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  3、应用  例1 如图,已知:△ABC,直线MN,求作△A1B1C1,使△A1B1C1与△ABC关于MN对称.  分析:按照轴对称的概念,只要

8、分别过A、B、C向直线MN作垂线,并将垂线段延长一倍即可得到点A、B、C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连结所得到的这三个点.  作法:(1)作AD⊥MN于D,延长AD至A1使A1D=AD,  得点A的对称点A1  (2)同法作点B、C关于MN的对称点B1、、C1  (3)顺次连结A1、B1、C1  ∴△A1B1C1即为所求  例2 如图,牧童在A处放牛,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BD,  且AC=BD,若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cm.问:  (1)牧童从A处牧牛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