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对冲研究院历史上的危机——LME案例解剖

中国宏观对冲研究院历史上的危机——LME案例解剖

ID:42986677

大小:6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中国宏观对冲研究院历史上的危机——LME案例解剖_第1页
中国宏观对冲研究院历史上的危机——LME案例解剖_第2页
中国宏观对冲研究院历史上的危机——LME案例解剖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宏观对冲研究院历史上的危机——LME案例解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历史上的危机——LME案例解剖-----锡和铝的故事案例1:  锡危机  上世纪60年代以前,英国既是锡生产国又是消费国,但产量远远小于消费。1956年,英国锡主产区Cornwall地区的生产厂家联合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南美的国家的生产厂家成立了国际锡协会。其成员国的锡产量占据全球90%以上,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70年代中期后,在国际锡协的控制之下,国际锡价一直居高不下,在20000美元/吨至25000美元/吨之间徘徊。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铝合金和塑料开始大量应用于包装工业,锡的消费量逐年减少。国际锡协依旧采用操纵手段,通过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大

2、量买入,人为地维持高价。这时,国际一些大炒家欧美基金开始大量抛空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锡。从80年代初到1985年10月,基金和国际锡理事会经过多番激烈的争夺,互有胜负。期间,基金把价格从25000美元/吨打压至20000美元/吨左右,国际锡理事会又从20000美元拉升至23000美元。随后基金再次从23000美元打压至18000美元左右。随后双方在20000美元上下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985年10月,国际锡理事会成员国终于溃败,其大量多头随着价格的直线下落。但是,由于他们宣布政府行为不可抗力而拒绝履约,导致各代理经纪公司损失惨重,损失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伦敦金属

3、交易所也被迫关闭锡交易。后来这一官司耗费了4年时间,最后以交易所同意赔偿损失的30%而了结此事。  锡交易崩盘后,国际锡价格也走向了漫长的熊市之路,于2001年和2002年两次达到历史低位3600美元/吨后才逐步恢复。案例2:  铝风波  1988年,美国当时的能源巨头菲利普兄弟公司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炒做期货,他们将目标对准了铝。当时,LME3月期铝价格已从1987年初的每吨1000多美元/吨上扬至1900多美元。菲利普兄弟公司认为价格已然上升了近1000美元,于是在LME大量抛空,抛空数量超过100多万吨。而这个举动,正好被基金逮个正着。他们针对菲利普兄弟公

4、司空头到期的月份和日期大量买入。  1988年下半年,菲利普兄弟在伦敦金属交易所100多万吨的空头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按市场价格买进平仓,另一种是交割100多万吨的LME注册铝锭。在如此短时间内向交易所仓库交运大量的实物显然无法实现。基金抓住菲利普兄弟的这一弱点,大量买入逼仓。一时间,LME3月期铝价格直线上扬至3000美元以上,而现货价格更是暴涨至3500多美元/吨,期间,现货升水一度高达1000美元/吨。最终,菲利普公司被迫在3400美元以上买入平仓,损失数亿美元。而就在菲利普兄弟被挤兑出市场后,伦敦铝价开始一路狂泄,1989年年底,3月铝价格又回到了1

5、400美元。铝价从终点回到了起点,犹如过山车。如果想以基本面情况来解释这种现象,纯粹是痴人说梦。  【点评】:上述案例只是暴露出来的几个大案要案,至于影响较小的或没有被揭示出来的的案子更是数不胜数。如1993年一家圈内会员(里昂信贷)为其在一次逼仓中的行为道歉,并支付10万英镑罚款;1996-1997年期间LME圈内会员Bran-deis欺诈客户的案件等也是典型案例。即使从大案要案来说,差不多也是四五年爆发一次,其频率之高,祸害之烈,在国际上是任何一个交易所都无法相比的。  《国际金融报》(2005年12月06日第八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