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教学情境激起思维浪花

巧设教学情境激起思维浪花

ID:42995736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巧设教学情境激起思维浪花_第1页
巧设教学情境激起思维浪花_第2页
巧设教学情境激起思维浪花_第3页
资源描述:

《巧设教学情境激起思维浪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巧设教学情境激起思维浪花【摘要】目前,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许多专家提出了许多有指导意义的卓有建树的思想和方法。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大多只侧重于思维方法的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是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它只能解决学生“会思维”的问题,但学生只会思维还不够,还必须使学生想思维,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启迪学习动机,坚持一贯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同时具备兴趣、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学生,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敏捷、灵活的发展。本文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创设悬念、设计问题、组织竞赛、利用知识冲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关

2、键词】思维悬念设疑竞赛思维冲突培养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项目。也是日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许多有教学经验的专家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许多有指导意义的卓有建树的思想和方法。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大多只侧重于思维方法的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是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它只能解决学生“会思维”的问题,但学生只会思维还不够,还必须使学生想思维,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启迪学习动机,坚持一贯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同时具备兴趣、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学生,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敏捷、灵活的发展。我在数

3、学课堂教学中为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作了如下的探讨。一、精心创设悬念,点燃思维火花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悬念是设疑的一种重要方式。悬念是引起人们对事物关注的情境,置身于这种情境,学生渴望获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答案。产生非知不可之感。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设置悬念,则可“一石激起千重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方式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最多的机会是一节课的开头,悬念设于课头,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思维,把精力引向教学中心。这种情况常从概念、法则、公式的实质之处设悬念。例如,教学“能被2

4、、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在课头设悬念。教师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在今后的学习中,常常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不论这些数有多大,只要你们把这些数(如:8460、97825、11578等等)告诉老师,老师不用计算就很快判断出这些数是否能被2、5整除。”教师的准确判断使学生感到莫明其妙,从而使他们急于想探知:“能被2、5整除的数”的其中奥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急于追索新知识的激情去认真学习。在课中也可根据需要设悬念。例如: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内容时,当学生已懂得“整除”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时,眼看课的高潮已过,这时,教师及时拿出一张卡片问“a÷b=15,a

5、一定能被b整除吗?”学生思维一触即发。顿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同学都处于紧张的思索中。有的说:“a一定能被b整除”,有的说:“a不一定能被b整除”。经过互相讨论之后,有一位学生举例说明理由,当a=15,b=1时,15÷1=15,所以,“a一定能被b整除”,大部分同学同意这种说法,但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学生觉得这种说法不对,他说:“当a=1.5,b=0.1,1.5÷0.1=15,所以,a不能被b整除”。后一个学生补充得多好啊。同一个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之后,用正反例子来强化概念,使学生对“整除”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有些内容还可在课尾设悬念。课尾设悬念,虽然

6、课已结束,但学生仍然带着一种回味无穷之感觉去复习下节课的内容。可见,课尾设悬念使其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魅力。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二、精心设计问题,适时质疑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设疑,才能使课堂气氛跌岩起伏。有疑才能产生认知需要,才能产生积极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通过质疑来引发学生思维。首先,教师要视具体情况向学生提出疑问,通过“疑一问一激”来促进学生思维,对于每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必须明确“教什么”、“怎样教”等。这样才能做到重点处设疑,关键处启发,抓住主要矛盾使问题迎刃而解。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

7、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看看这个正方形可以分成什么样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时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经过动手做实验,发现沿正方形对角线对折平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并且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恰好等于正方形内角和的一半。因此学生探索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发现规律,教师接着问,“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高涨,有的凭着主观的猜想,说是180°。教师据此质疑----这个结论对吗?追问----你是怎样得来的,激----看谁先得到正确的结论,当教师问到他是怎样得来的,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