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卫气营血辩证

六经卫气营血辩证

ID:42997910

大小:66.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25

六经卫气营血辩证_第1页
六经卫气营血辩证_第2页
六经卫气营血辩证_第3页
六经卫气营血辩证_第4页
六经卫气营血辩证_第5页
资源描述:

《六经卫气营血辩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六经辨证是东汉末年张机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将伤寒病的传变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创立出的一种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他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所尊崇。伤寒六经辨证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一个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以及治法、方药在内的综合性的临床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伤寒概念有广狭两义,广义的伤寒泛指外感病,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外感病。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辨证

2、的纲领。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以病变部位分,则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均属于里。三阳病证以阳经和六腑病变为基础,多属于实证、热证;三阴病证以阴经和五脏病变为基础,多属于虚证、寒证。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虽重点在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但是并不局限于论治外感热病,也适用于某些内伤杂病。六经辨证方法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证(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

3、阳病证)、三阴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两大类。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奋的,为三阳病证;凡是抗病力弱,病势衰减的,为三阴病证。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说明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病势趋向及其相互转化等特点,作为指导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六经的常见证候有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一、辨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外邪侵袭体表,邪正交争于人体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位表浅。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诸经之藩蓠。外邪侵犯人体,太阳

4、首当其冲,故首先表现为太阳病证,并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养,故恶风寒;足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致头项背疼痛;正邪抗争于太阳肌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上述临床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的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根据感受邪气之后的不同反应,太阳病又分为经证和腑证。由于病人的体质差异,感受病邪的性质、轻重不同,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区别。若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可循经人腑,还可导致太阳腑证,腑证又有蓄水证和蓄血证之分。(

5、一)辨太阳经证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调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又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证。1、辨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外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头项强痛,或见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机制分析]卫为阳,营为阴,风寒外邪以风邪为主侵犯太阳经,卫受邪而阳浮于外与邪争则发热;风性开泄,以致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则汗出。此所谓“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由于汗出,肌腠疏松则恶风。若外邪犯及肺胃,肺气失宣则

6、鼻鸣;胃气失降则干呕。[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外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失和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2.辨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外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而喘,骨节疼痛,脉浮紧。[机制分析]风寒外邪以寒邪为主侵犯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则见恶寒;寒邪郁表,卫阳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故发热。卫阳郁遏,脉中营阴郁滞,筋骨失于温养,故头身疼痛。寒性阴凝,致使肌腠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寒邪凝束,正气抗邪,

7、故脉浮紧。寒邪束表,肺气失宣,则呼吸喘促。[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为主要病机。7②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为辨证依据。③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前者为感受风邪,表现出恶风、汗出、脉浮缓的表虚证症状;后者为感受寒邪,表现出恶寒、无汗、脉浮紧的表实证。(二)辨太阳腑证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其腑膀胱所表现的证候。由于病邪分别与水、血相搏,病机各异,故太阳腑证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1.辨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人腑,膀胱气化不行所表现的

8、证候。[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热,恶风,自汗,心烦口渴,或饮人即吐,脉浮或浮数。[机制分析]太阳经证不解,故见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邪热内传其膀胱之腑,气化功能失职,邪与水结,水液停蓄,故见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停而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承,故渴欲饮水。若饮多则水停于胃,致胃失和降而见饮人即吐。[辨证要点]①本证以病邪侵入膀胱,邪热与水互结,气化不利为主要病机。②以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口渴不欲饮的水气停蓄症状为辨证依据。③有发热、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