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2)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2)

ID:43009805

大小:4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4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2)_第1页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2)_第2页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2)_第3页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2)_第4页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曹刿论战》练习题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遍  (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神弗福也(2)彼竭我盈(3)肉食者鄙(4)忠之属也(5)齐师伐我(6)牺牲玉帛(7)小大之狱(8)又何间焉?(9)公问其故(10)小惠未偏(11)齐师败绩(12)小信未孚(13)一鼓作气,再而衰,(14)望其旗靡三、解释文言虚词

2、"以"的用法。 1.何以战(  ) 2.必以分人(  ) 3.必以情(  )4.可以一战(  )四、解释文言虚词"之"的用法。1.肉食者谋之(  ) 2.小大之狱(  ) 3.公与之乘(  )4.公将鼓之(  )5.公将驰之(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牺牲玉帛    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   古义:今义: 3、又何间焉    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    古义:今义: 5、小大之狱    古义:今义:6、  必以情     古义:今义:7.弗敢加也加古义:今义:8、虽不能察古义:今义: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4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填空1.本文选自《________》又称《_______》或《_______》,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_______时期的_______所作,它是根据鲁史写的一部_______体史书。是记载2、《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争性质的句子是。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5、曹刿在和鲁庄公对话时,否定了什么?肯

4、定了什么?6、曹刿和庄公的对话,体现了曹刿的战略7.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8.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9.曹刿认为进攻的最佳时机是追击的最佳时机是;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10、文中写鲁庄公“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是一个的人,而曹刿的两个“未可”、“可矣”,则表现了曹刿是一个能的人。11、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12、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13、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14、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八.简答1、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

5、么作用?2、“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43、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5、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6、曹刿、鲁庄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7.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4分)九、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4题。(10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

6、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

7、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