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粤教版)

【教学设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粤教版)

ID:43017978

大小:2.37 M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25

【教学设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粤教版)_第1页
【教学设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粤教版)_第2页
【教学设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粤教版)_第3页
【教学设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粤教版)_第4页
【教学设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粤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粤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必修二畅言教育《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第二单元中国现代诗五首之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发表于1937年12月28日的诗歌,最初刊登在《北方》。20世纪三十年代,艾青离开浙江老家前往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都市武汉,却没有看到全民积极组织抗战的景象,而到处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和流浪者,于是于深夜在武昌的一间阴冷的屋内写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教学目标【知

2、识与能力目标】1、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雪、风等意象。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3、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朗诵、感知和体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用心用情服务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必修二畅言教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雪、风等意象。【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什么我的眼里

3、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今天学习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1.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华的魔爪正伸向中国内地;国民党反动派不想着全力抗日,而是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诗人怀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来到当时有“抗战中心”之称的武汉,却发现报国无门!权贵们依旧作威作福,而自己的同胞却苟延残喘!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战争中所承受的机其深重的灾难,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诗

4、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这首诗。2.作者简介:用心用情服务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必修二畅言教育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

5、右派,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1979年平反。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北方》《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三.朗读指导反复朗诵,体验情感1、教师示范朗诵2、学生反复朗诵3、欣赏朗诵小组的配乐朗诵四、整体感知全诗通过描写大雪飞扬下赶着马车的农夫、坐在乌篷船中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以及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等一幅幅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活画面,构成了一种摧人心碎的悲剧场景,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五、研读赏析生字词:絮

6、聒xùguō后裔yì垢面gòu蓬发péng暴戾lì蜷伏quán啮啃nièkěn饥馑jǐn憔悴qiáocuì颤抖chàn颤栗zhàn乞援qǐyuán1.这首诗中有几个画面?各自蕴涵着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用心用情服务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必修二畅言教育2、找出诗中的人物形象。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3、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北方农夫:大雪、丛林、赶马车、戴着皮帽、冒着大雪、刻满皱纹、痛苦、憔悴——无可去之处南方少妇:雪夜、河流、破烂的乌篷船、垂着头、蓬发垢面、充满恐怖的眼神、受尽侮辱、家毁夫亡——无安身之所无数母亲:寒冷的雪夜、破屋、蜷伏、异邦人、无助、绝望

7、——无归宿之地无数垦殖者:雪夜、草原、失去家畜、失去田地、拥挤在污巷、绝望、饥馑、颤抖——无生存之根4、作者为何要描写这四个人物形象?诗人选择的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有北有南,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个体有群体。诗人通过描绘这些人物形象来写当时广大人民的苦难。由于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他们无可去之处,无安身之所,无归宿之地,无生存之根,他们境遇悲凉凄楚,是当时广大苦难人民的缩影,也正是他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苦难。5、这些人物形象生存中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