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故都的秋、囚绿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故都的秋、囚绿记

ID:43126371

大小:78.6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9-27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故都的秋、囚绿记_第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故都的秋、囚绿记_第2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故都的秋、囚绿记_第3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故都的秋、囚绿记_第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故都的秋、囚绿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故都的秋、囚绿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囚绿记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A•饱尝(chang)赏玩(shang)领略(lue)疏疏落匿(lao)B・陪衬(chen)落為(rui)颓废(tui)混混沌浊(dun)C•豐见(pie)巴陷(wa)贻笑大方(yi)兢兢业业(jing)D.咀嚼(zu)涸(h©)辙鳌竹难书(qing)擡苗助长(ya)【答案】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囚系幽囚剪揖偃苗助长D.攀援绿州开释烽烟四逼【答案】B3・下列对《故都的秋》一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

2、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岀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

3、,难以写出新意来。【答案】A4.下面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并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做好了铺垫。)B.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C.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j念"即邪念,指作者心中产生的邪恶的念头。D・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4、。(点明写作的柄背景,麺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答案】C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圣贤的成果另起炉览,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B•我们要正告日本当权者,在钓鱼岛问题上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置之不理,二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c•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今的家长纷纷送孩子学钢琴、学绘画、学奥数等,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D.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具有扶助他人的热肠,做善事,行义举

5、,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日。【答案】B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B.在德国,从来没有过因为堵车而致使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救护现场或医院,紧急情况下让出救命通道已成为德国司机的基本认识。C.这些大分子会在肠胃里聚集沉淀,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澹便、食欲不振。D•陆蠡的散文"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巴金语),《囚绿记》更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的缘故。【答案】A7•在下面横

6、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3分)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是生命的落脚处。【答案】示例一:①夏日绿荷边的垂钓。②晩秋枫叶里的纵情。③是灵魂的交响。示例二:①仲夏亭榭里的弄弦。②深秋山林里的独步。③是灵魂的依傍。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9分)故都的房李开周很多年前,郁达夫回忆北京的生活,说自己不逢北国之秋已经十年了,每年到了秋天,都要想起北京,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

7、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想起"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的静谧岁月。人的回忆往往靠不住,郁达夫离开北京后,感觉北京很美好,却完全忘了他当年在北京居住的时候搏下的一些狠话。1924年,他给郭沫若写信说:〃上北京来,本是一条死路,北京空气的怎样腐劣,都城人士的怎样险恶,我是知道的。"那时候在他心目中,北京还是〃风雪弥漫的死都"。不过郁达夫有一条回忆是可靠的一&确实曾经在北京租过"一椽破屋"。学#科网1923年秋天,郁达夫从上海来到北京,开始在北大教书。那时候,他没有住处,借住哥哥郁华的房子。几

8、个月后,他的原配妻子孙荃带着他的小儿子龙儿也来到北京,不方便再借住哥哥家了,只好在什刹海北岸的一条小胡同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一家三口住在里面。郁达夫在北京没有买过房。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想买。民国时代重视教育,教授的收入和地位远远高于普通人,例如北大,刚上岗的讲师每月可以拿到上百块大洋,评上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