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7y北大_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7y北大_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ID:43133958

大小:8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26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7y北大_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7y北大_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7y北大_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7y北大_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7y北大_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7y北大_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哲学”即爱智慧、求智慧,使人聪慧之学。爱智慧就是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追问与沉思。哲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第一个用“哲学”这个名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希腊语中“phiIosophy”有两个词根——“爱”和“智”,合在一起是爱智慧之意。中文“哲学”这两个字中国自古即有,“哲”作聪明、贤明、智慧解释;“学”当学问解释。“哲学”一词是近代从日本流传而来,日本哲学家西周,根据汉字的意义将“哲”和“学”拼成“哲学”一词,意译了“philosophy”,后传入中国。中国哲学的特质1、哲学追寻的三个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

2、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哲学所追求的智慧,不是知识,不是某种可以运用的现成的东西,而是理解和体悟,是指导人们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这种智慧,中国祈学称之为“道”。2、中国哲学的特质核心问题:天人合一主要思维方式:体悟1立足现实的态度立足于现实枇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百姓日用”,认为理想的追求、粘神的超越是--种现实的追求和内在的超越。2整体联系的思维中国哲学家对人与壯界的关系的思考,不是从分析对象世界入手,而是从考察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探讨这种联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

3、3内圣外王的追求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就是讲对人格的修养、自我的完善;所谓“外王”,就是讲以这种人格、自我去成治事功,实现治国平天下。4不拘一格的表达1、语录体孔子弟子《论语》、禅宗《五灯会元》、二程《河南程氏遗书》、朱熹《朱子语类》、熊十力《十力语要》2、寓言体庄子及弟子《庄子》、韩非《韩非子》、吕不韦《吕氏春秋》3、祈理诗老子《道德经》4、注解体韩非《解老》《喻老》,王弼的《周易注》、郭象《庄子注》、朱熹《四书集注》、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历程(1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代表

4、作:《庄子•天下篇》、司马谈《论六家要旨》2)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3)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4)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代表作:宗密《华严原人论》5)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代表作:朱熹《伊洛渊源录》、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6)清代朴学孔“为仁由己”的人文精神1命“天命”:孔子言论中的“天命”,在某些方面还保留着传统天命观念的痕迹。有时也借用“这个词来说明客观的必然性、规律性。五十而知天命“天”:孔子认为,天没有意志,只是自然界及其运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命”:指社会生活中制约人的

5、活动的客观必然性。人的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命”的支配。道之将行也与,命也2“仁”:孔子哲学的中心范畴1.自我意识由人的粘神自觉所产生的强烈的主体意识。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人伦情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本是宗族奴隶制家庭关系的准则,起着维系宗法血缘纽带的作用。孝,指尊敬父母长者;弟,指爱护兄弟姐妹。3.人道主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一《颜渊》4.理想人格从“仁”出发塑造了士的理想人格。包括:严肃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人格修养、伟大的历史使命感、勇敢的献身耕神。3“敏行慎言”的理性态度言”与“行”“学,与“思”1.

6、学习态度一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2.学思关系一相互结合4、“中庸之道”的处世方式“中庸之道”的总特征,就是承认矛盾,而乂调和孑盾,达到孑盾双方的和调。(一)“执两”:认识申物与解决问题,必须重视对立的矛盾双方一即“两端”。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一一《子罕》(二)“用中”:不仅应当承认申物的孑盾,而U要采取折中的办法,调和孑盾,无“过”、无“不及”,实现矛盾双方的和调。君子和而不同(三)评价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辩证智慧的一种形式。主张I办调矛盾双方,反对激化矛盾双方,启迪人们用一种比较平

7、稳温和的方式解决矛盾问题。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耕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孟1性善论1.人禽之辨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2.四心——善端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下》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2尽心说1.尽心、知性、知天尽其心者,知其性

8、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心是人之“大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尽心、知性,则能知天。2.求放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